作者 | 文娟
偷看日記、手機,破譯密碼。
為隨時進出兒子房間拆掉他的鎖。
在兒子洗澡時推門就進……
這是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中,27歲男孩口中描述的媽媽,讓人聽著觸目驚心。
男孩說,媽媽打小對他控制慾極強,連同學都笑說「你媽是特高科的(特務)」。
長大後,他不止一次告訴媽媽這些行為給他帶來的傷害,媽媽卻根本不覺得有問題,永遠都只是說:媽媽是為你好。
這樣的愛,讓人窒息。
就像李雪所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
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
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為你好」是一劑傷人的毒藥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我這是為你好!不聽我的你一定會後悔!」
「為什麼你就不能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說這些話的人總是高高在上,只需一句「為你好」,孩子的想法就再沒有立足之地。
想起了同學小芳。
從小到大,她和什麼人交朋友,必須媽媽說了算;
晚上幾點回家,也是媽媽規定好的;
甚至她每天吃什麼飯,都是媽媽按營養搭配好,不想吃也不行。
小學畢業時,小芳考上了縣重點初中,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提出想要住校。
媽媽幾乎是連打帶罵地把這個想法強制壓下去,在媽媽的安排下,全家去學校附近租房子住。
每當小芳考試成績下滑,媽媽就朝她吼:「咱們費勁跑到這裡來租房子,還不都是為了你好?你考這點分數對得起我嗎?」
彷彿所有的錯,都是因為小芳。
知乎上有個問題:父母控制慾太強怎麼辦?
有個答案讓我印象深刻:
我出生到現在,所有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幾乎都是父母做的,中考怎麼填志願,上哪一所大學,讀哪一個專業。
父母說服我的永遠是那句「我們是為你好,我們都是過來人了」。
如果跟他們溝通有用的話,我真的想說:「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我的命只有一條,我從未依照自己的意願活著,拜你們所賜,我從未真正快樂過。」
影片《天空之城》中,因為想要出人頭地,裡面的孩子從小學開始被逼著學習到深夜。
父母提供如何能贏對手的策略,孩子自己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根本不重要。
他們即便最後都考上了父母期望的高等學府、頂尖專業,但輕則選擇遠離家庭,重則輕生崩潰。
劇中媽媽看到自己孩子崩潰的時候,說了一句:「你以為媽媽願意這樣嗎?那都是為你好。」
《奇葩說》裡,有一期辯題叫「我為你好是不是扯?」
辯手阮經天說:「我為你好」,代表我曾經走過或者我曾經見過,但是你不是我啊。
有些人永遠不明白,「為你好」其實是一個以愛為餌的陷阱,甚至會成為傷害孩子的「毒藥」。
父母的控制慾是對孩子的「綁架」
《變形計》中的女孩鄭瑩佳,正準備和閨蜜吃飯,結果爸爸一個電話打過來,被勒令必須在20分鐘回家。她匆忙把已經點好的單推掉,打車回家。
因為爸爸不允許化妝,鄭瑩佳在計程車上急忙卸妝。
對於父親,鄭瑩佳給的評價是: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鄭瑩佳的無奈。
一位母親早年喪夫,她人生的全部焦點都放在女兒身上。
女兒何時起床,吃飯端不端碗,走路的姿勢,男朋友的選擇……母親都要插手干預,一一指正。
在她看來,因為我是你的母親,我付出了太多,所以你必須無條件服從我。
女兒絕望的反抗從來都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在媽媽的眼中,自己千辛萬苦把你養大,這份付出和愛容不得質疑,一切照做就行。
生活就在母女倆相愛相殺的模式中迴圈往復,絕望到看不見出口。
在嚴格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真的會如父母所願,健康、快樂嗎?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控制慾太強會讓孩子變「巨嬰」
控制慾強的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沒有主見,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
這樣的孩子往往很焦慮,沒有安全感。
節目《新生日記》中,姜潮曾經透露,因為從小沒有跟朋友單獨出去玩過,和妻子外出旅行,媽媽不在身邊他會感到害怕沒有安全感。
他坦言,「我從小就被保護得很好,爸媽細心呵護卻讓我感覺有很多缺陷,我上高中的時候,媽媽依然在接送。
我的自理能力很差,也不夠獨立,膽子就更小了,到現在還不敢熄燈睡覺。」
有一位杭州女孩吐槽與男友的同城戀愛就像「異地戀」。
過度的控制,是孩子獨立的絆腳石,讓他沒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難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社交戀愛,都不敢去嘗試,離開父母后,極易活成一座孤島。
放手,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佔有,不是事無鉅細的萬事包辦,而應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智慧的父母,既不會讓孩子的童年感到缺愛,也不會讓他們在成年後覺得窒息。
保持界限感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多少中國家庭在以愛之名,模糊了父母和孩子原本應該有的界限,越俎代庖。
親密也留有縫隙,才是健康家庭該有的樣子。
父母要懂得與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感,不要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給他獨立的人生。
只有父母有了這種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後才能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別人的界限。
在彼此的世界裡平衡。
接納孩子的獨立性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汪小菲在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
大人不要說「這孩子真像誰」類似的話,也許長相可能會像,但孩子是獨立生命的個體。
我們可以幫助、引導他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但不能左右、控制他,讓他去完成我們自己的夢想。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獨立性,捨得放手,才能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生。
尊重孩子的想法
張亮的兒子天天有一段時間成績下滑,不允許他玩電腦,但天天卻說自己有一個電競夢。
張亮並沒有馬上就反駁他,而是給他五次機會,有三局進前十,就培養他。
結果天天連輸三局之後,自己主動回去寫作業了。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一味否決和打壓,而是要尊重他們,理解傾聽孩子,換一種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希望父母都能時常反思自己,尊重孩子,適度放手,讓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做自己,絢爛地綻放!
育兒也是育己,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一起成長,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