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其實是有很多迷惑的。這些迷惑總結起來,通常就是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把握教育中的“度”。

比如孩子吃飯時要玩玩具,是拿走玩具命令孩子吃飯,還是在孩子的哭鬧中妥協一下?再比如孩子在玩遊戲時搞惡作劇,是應該進行批評還是隨他去呢?

如果翻看育兒材料,我們最常聽到的是兩種聲音。

一個聲音是告訴父母:必須要管教孩子,要給孩子立規矩!

另一個聲音則說: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才是容易出問題的!

父母們就迷茫了,我到底要怎麼教孩子?

實際上,育兒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父母是不可能抱著一本“聖經”走天下的。

不管是管教還是陪伴,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管教孩子,動用拳頭沒好處

在一部分父母的意識裡,孩子被打了就老實了。

我要管教孩子,就必須嚴肅,怎麼能和顏悅色呢?難道不應該嚴肅管教,輕鬆陪伴嗎?

我要管家孩子,就得讓孩子記著打的威力,如果我和孩子都很放鬆開心,提管教豈不是沒用?

動用拳頭,這其實是一種割裂式的教育法,對孩子而言,並沒有什麼好處。

原因就是這種教育法實際上還是以父母的情緒為導向,在父母情緒好的時候,孩子犯的錯誤在他們眼裡都是“小事”,他們不想為“小事”去破壞陪伴的親子時間,從而對孩子造成了縱容。

而在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的一點小錯誤都會被放大,成為父母管教的藉口,此時的父母也不會有什麼心情陪伴孩子,但往往這樣的管教會造成矯枉過正的後果。

實際上管教和陪伴是不應該被割裂的,管教並不止有雷霆暴雨,也可以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可以是在陪伴中一點一滴灌輸給孩子的。

管教孩子,合理利用“嘴巴”

勇勇的爸爸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需要出差,勇勇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和媽媽在一起度過的,可是爸爸在勇勇心裡依然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很多時候,爸爸的一句話都比媽媽有用。

因為勇勇的爸爸即使出差了,也會堅持“陪伴”勇勇。

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和勇勇視訊交流,作為一個經常不在孩子身邊的爸爸,他卻對勇勇的喜惡了如指掌,除開基本的勇勇愛吃什麼討厭用什麼,他也知道勇勇最喜歡班上哪個老師討厭哪個同學,也知道勇勇最喜歡和最討厭上的課和作業。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他知道勇勇為什麼討厭和喜歡。

因為知根知底,所以他能夠對勇勇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即使在日常的聊天裡,也能給勇勇有效的引導,讓勇勇能放下成見,把自己討厭的也逐漸變成喜歡的。

這是不是很多父母夢寐以求的“聽話”呢?

你看,想要孩子聽話,不是說給孩子提要求,而是要想辦法去了解孩子,當你了解孩子,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了解孩子,父母需要多元化的溝通橋樑。

像勇勇爸爸,就是將視訊與陪伴、聊天、溝通、管教融合在一起,這些組成了和孩子交流的整體,而不是生硬地區分情景模式再分別加以使用。

由此可見,善用多元的交流,更容易走近孩子。

03.管孩子之前,先管自己

如前文所述,有一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非常彈性。

同一件事,往往在他們眼裡會出現巨大的差別。

例如孩子亂寫亂畫,父母心情好時就認為孩子這是在“激發創作能力”;而在心情不好時,就會批評孩子這是在搞破壞。

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所以各位家長不如先管管自己吧。

想管教好孩子,雙重標準是絕對必須被擯除在外的。因為雙重標準的出現,不是以規矩來定義,而是以情緒來定義的——我喜歡的時候,什麼都好;我不喜歡的時候,什麼都壞!

這會導致孩子變得善長察顏觀色,會在父母心情好時嘗試更多的踩線來獲得更大的自由;同時在父母心情差時立刻變得循規蹈矩,來保證自己不受責罰。

這樣的教育無疑是非常失敗的。

在管教孩子時,不管我們的情緒是高興還是生氣,也要牢記底線是不能有彈性、也不能為情緒所左右的。

有句老話講“有一說一”,其實放到這裡也很合適,管教孩子時,既不能隨意放鬆也不能肆意放大,而是要有一說一,把規矩和道理給孩子講清楚喲。

172

玩具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如何冷靜面對老師的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