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多少家長會逼孩子說"對不起"

一位朋友分享,她從來不逼孩子說"對不起",這源於她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小時候朋友特別愛繪畫和塗鴉,家裡的牆壁和沙發、冰箱等等老式傢俱,都留著她塗鴉的筆跡。

朋友的父母對孩子這點小愛好,十分包容,從來沒有責罵或制止。

一次姨媽和表姐搬進了新家,邀請親戚都過去熱鬧熱鬧。

那個時候流行在客廳裡的牆壁貼一面好看的風景畫,當做牆面裝飾,顯得大氣一些。表姐新家客廳的風景畫,是海邊的一個沙灘,沙灘上還有幾顆椰子樹。

她看著這幅畫覺得少了些什麼,突發奇想,順手用指甲在沙灘上摳出一個房子的模樣,隨後就玩別的去了。

過了一會有親戚叫了起來,"這新畫上被毀了啊!誰在這上面畫了畫啊?"

這是媽媽看到她,問了一句:"是你畫的嗎?"

她點點頭。媽媽一下子激動起來:"你這孩子,家裡隨便畫畫就算了,怎麼能在別人家新房裡搗亂啊!趕緊跟姨媽說對不起。"

朋友在家從來沒有因為畫畫的事情受到父母的批評,再加上當時特別害怕和緊張,嚇得哭起來,一直不肯說出"對比起"三個字。

越是不說,媽媽越著急和生氣,覺得自己平時太包容孩子,是不是讓她養成了不敢承認責任的壞習慣。

媽媽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會這樣不願"承認錯誤"。只是,朋友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失望的媽媽,成了她內心一直存在的陰影。

孩子為什麼不願說"對不起"?

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應該擁有勇於承認錯誤的品質,否則就會擔心他長大以後是不是沒有責任感。因此,家長會把說"對比起"三個字看個格外重要。

還有一部分原因,孩子在人前闖了禍,家長會覺得傷了面子或情面,需要孩子積極道歉來換回成人間的友好氛圍,也會逼著孩子說"對不起"。

然而,孩子在發覺自己闖禍或犯了錯之後,內心就會充滿害怕的負面情緒,如果家長一味逼迫孩子承認錯誤說"對不起",就會加深孩子的恐慌感,只會讓他有越來越強烈的自保意識。

這種情況下,孩子一般會做出兩種反應:

委屈地哭泣,閉口不肯承認錯誤,生怕承認錯誤就會換來更大指責;感到被孤立,用發脾氣來發洩負面情緒,轉移自己和父母的注意力。

無論哪種表現,都證明此刻的孩子在父母的不信任地逼迫中,喪失安全感,沒有了道歉的勇氣。

孩子被當眾指責,被傷了的自尊心會讓他們變得倔強無比。

不願說"對不起",孩子會養成壞習慣嗎?

列寧小時候不小心摔碎姑媽家的花瓶,起先跟著表哥表弟表態,也沒有承認是自己打碎的。 他因為說了謊而難過。

後來被媽媽講的誠實守信美德故事感染,主動向姑媽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列寧沒有再說謊,後來也通過誠信這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援。

很多父母都是受列寧勇於承認錯誤的故事薰陶長大的,覺得教育孩子就應該這樣勇於承認錯誤。

但仔細想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孩子的一句"對不起"嗎?如果孩子養成只會嘴上說"對不起",內心變得毫無波瀾,行動一如既往,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嗎?

顯然這與我們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教育孩子面對錯誤,真正需要重視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讓孩子學會"知錯就改",而不是完成說"對不起"的一種儀式。

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而是還不會如何應對。

如何讓孩子勇敢面對錯誤?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無論孩子是否犯錯,他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如何引導孩子勇敢面對錯誤,也需要父母與孩子站在同一邊,而不是對立面。

△給予孩子情感支援

大多數人只注意到故事裡的列寧很誠實,卻可能忽視了媽媽的教育方式。列寧媽媽並沒有戳穿列寧的心思,而是選擇站在列寧一邊,不去說破。

列寧沒有在媽媽這裡受到挫敗感,這樣才會有勇氣走出承認錯誤的關鍵一步。

△成為會道歉的父母 ——

有的父母喜歡逼孩子承認犯的錯誤,孩子有可能犯的錯是小,父母卻當做大事故來看待。

相反,當父母自己犯錯時,越是大錯誤反而越不願意承認,不願意在孩子或他人面前失了面子。

父母尚且不能做一個好的榜樣,又有什麼底氣去要求孩子呢?

只有父母在孩子面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誤與錯誤,不懼怕承擔錯誤的後果,孩子才會覺得承擔錯誤和責任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我們應該相信自己孩子不會成為一個道德敗壞的人,相信自己的正面教育能起到積極效果,重點是讓孩子知道以後該怎麼做,能知錯而改,而不是隻在意儀式化的那句"對不起"。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總是喜歡在客人面前無理取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