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做事慢吞吞的孩子,是一種什麼體驗呢?
下面小食描述幾種常見場景,家長們一起回憶一下。
自己家的小孩是不是這樣子的……
1、吃飯——吃一口玩一會,吃頓飯催好幾遍。
2、睡覺——到了晚上卻不想睡覺,讓媽媽講故事,讓爸爸媽媽陪自己玩遊戲。
3、出門——已經三番五次告訴他時間馬上到了,他還慢吞吞地穿鞋子,磨磨蹭蹭半天,還是一隻腳在鞋裡,一隻腳在鞋外。
4、寫作業——剛坐在書桌前沒5分鐘,就說自己渴了,想喝水,一會又想吃水果,一會又想上廁所。本來沒多少作業,卻要拖好幾個小時才能寫完。
此時,你的腦海裡是不是也已經浮現了孩子各種拖拖拉拉的表現
浮現了自己火冒三丈的場景……
其實,孩子的做法都是有原因的。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拖延症”背後的故事吧
孩子為什麼會那麼磨蹭呢?孩子在成長中也會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們需要尊重孩子並且努力幫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生活節奏。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慢和拖沓是兩回事。
有的孩子的確做事會更慢些,孩子越小就越慢。但這絕對不是毛病。若父母常嫌孩子慢,過多催逼,或者乾脆替代,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個真正拖沓、散漫、凡事不操心的熊孩子,往往就是這麼養成的。
如果生活中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孩子就會形成依賴性。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一做不好,身邊就會有大人著急忙慌地批評指責,與其聽嘮叨,倒不如干脆拱手承認:“我就是做不好啊,那麼你都替我做了吧。”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的催促成為了孩子條理性的殺手。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容易依賴父母,或者變得缺乏耐心,變得更加毛躁。
因此,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點。學會放手是父母的智慧。
父母三番五次地督促孩子你同時給孩子下了好幾道指令,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結果呢,孩子的思維完全混亂了,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試想一下這個場景:
孩子回到家後,你就問孩子作業多不多,孩子剛坐桌子前準備學習,你又說你的手怎麼那麼髒,都不知道先洗一下呢?
孩子去洗手,你又說他衣服上全是土,怎麼也不知道換一下呀?孩子正在寫作業,你又端杯水過去說先喝杯水再學習吧……
對大人來說,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最後做什麼事,事先在腦海中是有一定規劃的,可孩子不一定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正因如此,他們才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點。
因此,千萬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給孩子不停的提要求,這樣做只會擾亂孩子的思維,讓孩子不知所措。
如何解決孩子的拖延症根據以上拖延症的解釋,相信大家對拖延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那麼,如何解決孩子的拖延症呢?看下面!
1、計時測定法:和孩子一起買一個小鬧鐘,通過計時閱讀,計時記憶,計時答題,計時勞動等小競賽激發孩子的參與感,讓孩子感受到“快起來”的成就感。
2、快有所值法:比如孩子提前完成一件事情後,節省下來的時間讓他自由支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集中注意力地快速完成任務後的快樂。
3、代價感受法:讓孩子自行承擔拖拉帶來的後果,讓孩子意識到要為自己的拖拉負責,家長不要轉移孩子本應自己體驗的感受。
4、一分鐘訓練:通過一分鐘跳繩,一分鐘拍球,一分鐘念課文等小遊戲給孩子一個時間量化的體驗,激發孩子有效利用時間的動力。
5、改善家庭環境: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一個可集中注意力的環境(安靜整潔、分類有序),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干擾,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寫在最後】
有了這些小技巧,家長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學會靈巧運用。
所以就讓我們用耐心和信心一起去見證孩子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