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達到年齡要上幼兒園的時候,除了孩子的作息、吃飯等時間都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調理,還需要孩子能夠去面對外界。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們對孩子提供一定的幫助。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告訴你“媽媽今天有xx在幼兒園裡面欺負我”
你會如何面對?
讓孩子堅強,不要為同學之間的事情生氣?讓孩子自己打回去出氣?讓孩子找老師解決?
雖然家長們腦海當中能夠想出很多種解決辦法,但似乎每一種方法都不適合孩子去做。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們要了解到,孩子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當孩子回到家裡面向我們告狀的時候,其實是孩子向我們進行一個“訴苦”的過程。這個時候其實孩子正在向我們進行一個負面情緒的排解。
訴苦:是人們在遇到煩心、委屈、不知所措等時候,想要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講述給他人傾聽的過程。
一個人在自己感覺很委屈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想要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委屈訴說給自己最信任的人,讓自己內心的情緒能夠得到一定的排解,而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們來說,家長是他們最信賴的人。
所以當孩子們向父母進行訴苦、告狀的時候,父母們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到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給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
而不是為了解決孩子們對自己的訴苦,做出自己的判斷:
不了解事情的發展,就輕易的對孰是孰非進行一個判斷。
不了解孩子想要表達什麼,就告訴孩子自己的理解,讓孩子要堅強。
不了解孩子對於事情的處理方式,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
這樣的結果,其實早已經背離了孩子想要對我們“訴苦”的真正原因——我很委屈,我需要安慰。
訴苦求安慰,會不會上癮?
很多時候其實家長們是了解孩子們過來向自己訴苦,其實就是想要自己去安慰她。但是父母們心裡面卻想:如果現在自己給孩子安慰,那麼將來如果他找不到安慰他的人,他又會怎麼辦?
所以父母們就會不由自主的讓孩子進行對於訴苦的理性分析,讓孩子自己消化訴苦的情況。
其實當孩子向父母告狀的時候已經進行了自己的判斷:我想要爸爸媽媽們幫助我,所以我才向他們表達了我的委屈。這已經是孩子進行解決問題出現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處理問題能力的體現。
而父母們所擔心的訴苦會上癮的問題。主要還是要看父母們怎樣解決孩子訴苦的問題。
其實總體來說,父母們需要做到的就是“情感上的支援,技術上的輔助”
情感上的支援,技術上的輔助
其實無論孩子出現哪一種情感,無論是父母們覺得是孩子的對錯,還是一些其他的問題。都不能表明,孩子在向你訴苦的過程中,他想要表達的情緒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其實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一些安慰,向孩子表達自己是愛他們的。這就很好的給予孩子們一定的內心支援,給孩子們情緒上的撫慰。
但是從技術上的問題來說,就比較困難了。家長們無論是告訴孩子怎樣進行處理,或者是由家長進行代勞處理,都會讓孩子從問題當中脫離。
6句話,讓委屈成為孩子高情商的起點通過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和正面對孩子的進行管教輔導。都可以成為培養孩子們高情商的起點,而在起點當中,這6句話會很重要:
①你覺得自己很難過/很委屈對嗎?
既然孩子來到父母身邊想要得到釋放情緒,首先父母們要做的第1步就是迴應孩子們內心的需求,讓孩子們從內心當中可以得到安慰。這個時候一句“你覺得自己很委屈/很難過是嗎?”就可以很好的讓孩子們能夠找到情感的傾訴點,讓孩子們能夠開啟自己拘謹的心。
而孩子們這個時候給予我們無論是委屈的流淚、沉默的點點頭,亦或是低下頭都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訊號:孩子正向我們開啟他們的內心。
這個時候只要家長給予孩子一個擁抱,或者是拉著孩子們的雙手,或者是輕拍他們的肩膀,都可以明顯的讓孩子得到父母們的迴應。
②你能不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孩子們在對我們進行一個迴應之後,就表明他們將會對我們進行一個吐露心聲。
這個時候家長們不要急於的對孩子進行一個評價或者是支招,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了解到事情的發生原委,也不能進行判斷孩子的是非對錯。
如果能夠溫柔的對孩子說一句“能不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這個時候就可以從孩子們的口中,詳細的了解到事情的發生,並且父母們也可以了解到讓孩子難過的原因。
這一句話其實很關鍵,從這句話當中,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到你在迴應了他的情緒,並且可以在細節上引導孩子們解決問題。
·原來是這樣的呀
可以向孩子們表明你正在認真的傾聽,很多時候適當的傾聽,能夠解決問題的一大半。
·他是怎麼對待你的呢?
讓孩子複述問題的發生,可以在之後幫助家長們進行正確的解決方案。
·你不喜歡他這樣做對嗎?
這一句話可以成功的開啟孩子們的勇氣。
孩子們在向父母們進行訴苦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因為孩子賣不出自己心裡面的那一個坎兒。而邁不過去的坎兒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內心力量不足。不能夠自信的解決事情。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通過拍一拍孩子們的肩膀,摸摸孩子的頭,都可以讓孩子們接受到,你正在理解他,正在懂他的意思。
通過這一個過程,不少孩子能夠給予出確定的迴應。
④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別人這樣對你?
當孩子們的心理處理的差不多時,就要解決事情在未來發生要怎麼辦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呢?
幼兒園的孩子們基本上處於2~6歲的年齡段,著名的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將感知動作內化為符號,並通過符號進行思維。也就是說我們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將要怎樣處理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將這種處理方法記錄下來。等到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會採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
這時,我們用“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別人這樣對你?”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在內心當中記錄下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孩子們再次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自行進行解決。
⑤……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我認為你可以試一試。要不然我們先練習一下。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進行推演,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會表示:我會對她說不!或者我會提前進行躲避或者我會告訴老師d。等等
這幾種方法其實都是很好的解決辦法。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可以解決孩子們面臨的問題。而我們問出這句話時,其實主要的就是在進行復述,孩子們的想法。對於他們的想法給予一定的肯定,讓孩子們認為父母在相信他們,鼓勵他們。
在進行模擬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讓孩子們體會到實踐的過程,在孩子下次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就能很好的進行解決。
⑥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我突然想起來,我之前是這樣做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思考出更多的解決辦法,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解決辦法。那麼我們可以通過“我之前是這樣做的”來拓展孩子思考的思路。
孩子不說怎麼辦?
如果遇到孩子一直不說出遇到事情的具體原因時,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回憶一下我們在過程當中是否進行了不恰當的表達,阻擋了孩子表達的意願。比如,我們可能在對孩子心情表達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了“說教”、“質疑”、“指責”、“冷漠”這些都可能會阻斷孩子們向我們表達的過程。
如果真的存在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及時的向孩子表達:剛剛是不是我說的有些不合適,因為我在聽你說的過程中,我想到了這樣。
及時的挽救孩子們向我們進行的表達想法。
2.給孩子不說的權利
當孩子不想要向我們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時,我們不應該強制的要求孩子們訴說原來的訴求,可以採取給孩子不說的權利,並且表示“如果你下一次想說,可以告訴我”讓孩子能夠自行的決定。
在孩子幼兒的階段,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的依賴,所以父母們應該在言行舉止當中,給予孩子正確的迴應,才能更好地為孩子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