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參加了一個親子活動。
活動開始時,主持人要求小朋友進行自我介紹。
前面的小朋友都是大方地介紹自己叫什麼名字、來自哪所學校、喜歡什麼。
但其中有一個讀二年級的小男孩很害羞,一直抱著媽媽不鬆手,死活不願開口,無論媽媽和主持人怎麼勸都無濟於事。
媽媽剛開始還滿臉苦笑地解釋:
“我們家這孩子就是個膽小鬼,本來他不願意參加活動的,是我逼他來的,就是要鍛鍊鍛鍊他。”
後來終於控制不住情緒,直接當著評委和眾人的面爆發:
“怎麼搞的?在家怎麼練的,你都忘了嗎?別的小朋友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
怯生生的小男孩被媽媽罵得更緊張了,開始抽泣。主持人試圖緩和氣氛,勸道:“這位媽媽不要急,孩子不願意也沒關係!”
誰知媽媽疾言厲色道:“不行,他會自我介紹的,我教過他!”
接著,媽媽對兒子說:“你說不說,再不說,我就把你丟在這裡了。”
小男孩哭哭啼啼地說了自己的名字後,迅速躲到媽媽的身後。
主持人只好讓媽媽帶著兒子先下去休息,讓後面的孩子上場,這尷尬的場面才告了一段落。
叮噹認為:我們做家長的都能夠理解這位媽媽希望鍛鍊孩子勇氣的一篇苦心,但這種教育方式實在是太粗暴了,只會讓孩子越變越糟。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爸媽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被嚇大的孩子讓人心痛
江蘇一位爸爸為教育10歲的女兒,居然把她放在5樓陽臺外的晾衣杆上責罵。
女孩兩手緊緊地抓著晾衣杆,嚇得撕心裂肺地哭喊!
據了解,女孩的父親孔某把女兒綁在高樓外的晾衣架上,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
路人聽到了女孩撕心裂肺的哭聲,報110後才終止這一鬧劇。
公安機關立即對孔某的行為進行嚴肅批評教育,並會同街道社群、婦聯、團委等部門開展後期工作。
“這是教育女兒嗎?”
“這算不算虐童?”
對於“教育女兒”的說法,很多網友似乎並不買賬
小編的心一直被揪著,不自覺地會想,孩子萬一沒抓牢掉了下去怎麼辦。爸爸解釋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採取了這種教育方式。
人身的安全保住了,心理上的安全呢,這種行為得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
教育博士張博曾說過,恐嚇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消極、負面的評價與引導,不良的評價與誤導,會使兒童的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影響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經常被嚇唬,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心理,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叮噹的朋友小蔡是一位小學老師,她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100倍!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認為大人的話就是正確的,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父母一句無心的氣話,比如“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要被拋棄了,從而產生恐懼感。
而有些家長的口頭禪“再不乖要被警 察叔叔抓走”、“不好好寫作業要被老師打PP”之類的話只會造成孩子對周圍環境、社交環境等產生恐懼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長期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被這些負面感受佔據心靈,慢慢就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形成自卑、懦弱、孤獨、壓抑、內向、依賴等不良心理及性格特質,甚至還可能引起智力發育遲緩等嚴重問題。
經常被嚇唬,會加重孩子的叛逆
“虎媽”蔡美兒曾在自傳《虎媽戰歌》中提到過一件自己和女兒間的事情:
女兒露露小時候每天都會被自己要求練習鋼琴,但是露露並不想練琴,有一次露露一直持反抗的態度,蔡美兒立刻擺出“虎媽”的姿態,對女兒說:“如果你不肯練琴,我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當時天氣很冷,露露穿得也不多,她以為女兒一定會服軟聽話。
萬萬沒想到,同樣倔強的女兒竟然穿著單薄的衣服,徑直走出了門外。
在虎媽的邏輯裡,“你要是不彈鋼琴,就要出去受凍”,而在女兒的邏輯裡,“我就偏要出去受凍”。
也就是說,對於父母嚇唬式的教育方式,他們會由恐懼慢慢開始產生逆反心理,甚至還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別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
就好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一樣,我們很多大人恨鐵不成鋼,孩子一有消極的表現,他們就開始批評孩子“膽小鬼”、“懦弱”、不爭氣。
一位網友就在微博上吐槽了大人說小孩兒“膽小鬼”的事兒。
這麼做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的家長們一定要知道,咱們的寶貝小時候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全在於身邊大人的評價,媽媽說他是“膽小鬼”,他就真的把自己當成膽小鬼了,日後的言行舉止,就會向著膽小鬼的方向發展,可能一輩子也無法揭掉這個標籤。
所以,請別隨意給孩子下定義和貼標籤,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把孩子固化成為一個刻板的印象。
以積極鼓勵為主,陪伴他們成長才是我們家長的好選擇。
杜絕對孩子過度保護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而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會使孩子畏懼困難。
父母如果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一味地“保駕護航”,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只會剝奪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變得膽小和畏懼困難。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與孩子都必須具備獨立的思想,與其將所有的心思與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包辦一切,還不如做好自己,並在日常生活中將“做好自己”這種理念傳達給孩子。
2014年,黃磊帶著多多參加《爸爸去哪兒》,多多的乖巧、懂事、體貼、有擔當,俘獲了不少觀眾。這樣惹人喜歡的孩子,必定少不了父母的良好教育。
在黃磊和孫莉的微博裡,常常活躍著多多的身影。
多多獨立嘗試編織帽子,完成賣相極好的甜點,在老師的指點下獨立為芭比做裙子,甚至自己設計並製作禮服,愛看書,也愛美好的大自然。
多多勇於探索和實踐,最後能獨立完成許多的事情,一定受益於父母的良好教育和愛的滋養。
黃磊在談到育兒經時,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祕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我們教會孩子面對困難,克服膽怯心理的同時,要適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用心陪伴,用愛包容,他們終將會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我們口中那一個害羞得躲在牆角的“膽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