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一個詞語,叫思維黑洞。

大概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固有的認知,然後他就會非常關注那些能夠證明這個認知的人或事,最終這些被篩選的例子進一步驗證了這個認知是“無比正確”的!

認為階段教育重要的父母,會關注那些小小年紀便在語言繪畫體育樂器之類頗有建樹的例子,進而把這些成功歸位課外輔導班的功勞;而那些希望孩子在這個階段快樂成長的家長,會更關注那些一路快樂至上但是人生也精彩順利的案例,這些例子證明了野生的性格會讓人更為真實,從而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正確。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其實在這件事情中只考慮了我們作為家長這一個維度,以及我們希望這個孩子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們很少考慮另外一個變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會怎麼想!

我兒子墜地的第一天,我就發誓要讓他快樂的成長,並且我和很多人一樣,認為快樂成長的前提要素就是不給予填鴨教育,進而這個邏輯變成了不給他任何課外教育!

兒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其它小朋友在學鋼琴、畫畫、跳舞、唱歌、游泳、跆拳道......我們會盡可能利用休息時間陪孩子去博物館、看電影展覽、去不同的地方旅遊,但是沒有給報任何的課外班。我甚至還不無得意的拉著兒子的手說,你看,爸爸讓你快樂成長!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幼兒園放學後的兒子蹲在樓下的花壇邊孤零零的看蜘蛛,而小區外一群共同去上課的孩子們歡笑著跑過去......

說好的快樂成長不填鴨呢?!怎麼和預想的不一樣!我突然意識到,我給這些課外班賦予一層毫無緣由的標籤,並且用這些標籤去標準化我心中那個教育的模型。而這個模型的根基,其實是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兒子會喜歡和接受什麼。

於是我嘗試著去和兒子商量了一下,沒想到出奇的順利,於是我們去試了跆拳道,兒子和同班的一個小姑娘在一起上課,每天高興的很。我經常趴在教室的窗戶看進去,一堆小人穿著道服,排成一隊踢腿,嘴裡還呀呀呀的喊著,特別有意思!

緊接著我們學了畫畫,幼兒園裡一堆孩子都在一個教室上課,週末成了他們的星期六和星期七!

這是圖畫課上第一次的作品,用一個紙盤子做的恐龍頭,非常搖滾派別的冷色調作品!

對了,我們還報了足球,踢的一般,但是行頭不錯!

通過別人介紹,我們還去試了一節馬術課。因為太遠太貴最後沒有上,但是至少體驗過了,兒子的那匹馬叫小七,他到現在都記得。

我們還參加了親子戶外徒步的小組,跟隨大部隊去庫布齊沙漠走了十幾公里。

我們還報名了架子鼓,沒想到兒子超級喜歡。堅持了一年之後跟我商量,爸爸你去學個吉他吧,這樣可以早一點圓他的樂隊夢。我們後來有一次同臺的演出,還挺有意思的。

去上了游泳課,老師很嚴格,每次課上的遊量巨大,這一撥孩子的吃飯明顯有了改善,個頭竄了一大截。雖然這個年紀的男孩在競技上不一定能贏同齡的女孩子,但是我可以拍出第一的感覺!

兒子自己申請去學習羽毛球,本來我想每週空出一天可以安排點別的活動,但是他自己很堅持,到現在也半年多了,小夥子扣殺我的時候一點都不留情。

去參加斯巴達勇士賽,一身的泥巴但是很有成就感!

現在兒子堅持在上的課外班包括游泳、美術、程式設計、羽毛球、架子鼓、語文和數學,這些課程都是在他自己完成試課後自己決定的。我們碰到新的課程的時候也會推薦給他,然後再根據他自己的體驗選擇去或不去。

我們更多這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家長的焦慮,而這種焦慮最直觀的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什麼和擅長什麼,而解決的辦法就是和別人對比,人家已經會如何如何,你為什麼不能如何如何。

教育應該是個體訂製化的東西,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課外班也只是一箇中性的工具。如果父母只期待讓孩子比別人會的多,學的好,那麼很有可能這些東西就變成了負擔,變成了家庭中的戟石去折磨兩代人;反過來,如果通過這些課外班,我們慢慢的引導孩子接觸了更多的領域,同時又能發現他的優勢和擅長,那麼課外班就成為了孩子學會專注、社交、競爭的工具。

本文轉自知乎:露宿街頭的胖子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初上幼兒園的孩子,長期無法適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