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在微博發出了一張照片,倆娃開學了,她低頭偷笑手持勝利的手勢。對於孩子的開學,她是開心的、放心的。然而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
我是媽媽,你的焦慮我都曾親歷每年的開學前,我們都會去新生家裡家訪,孩子的年紀在三歲左右。面對老師的初次到訪,家長們反應各不相同。有的家長是淡定從容的,有的會有一點點緊張,還有的會有各種擔心。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情景,可以用“誇張”兩個字來形容。那時的我,可以被確診為“開學焦慮症”。
孩子上幼兒園前,我照著書本研究如何選擇一所好的幼兒園,如何讓他順利走過過渡期,甚至連穿什麼衣服不會給幼兒園老師帶來麻煩這些細節都考慮到了……再後來,我幾乎走遍了所在城市裡大大小小的幼兒園,去做前期考察工作。
即便準備的如此充分,當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第一天,我和先生還是一整天都沉浸在想念、擔心和焦慮的情緒中,我在午睡時間還專門跑回了幼兒園去看孩子有沒有哭。
入園期,如何緩解父母自身的焦慮,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呢?有幾件法寶可供您參考。
01選擇滿意的幼兒園,信任是緩解焦慮的基石
在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之前,作為家長很有必要去到目標園所進行實地考察。首選那些口碑不錯的園所去考察,考察的內容包括:園所的辦園理念、室外活動場地、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飲食衛生等等。當然,也可以通過朋友推薦,找到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為什麼一定要親自去考察呢?這是家長與幼兒園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第一印象很重要,家長選擇了某個幼兒園就意味著,你對這個幼兒園第一印象還不錯,有好感。
在你的孩子正式入園之前,你就會把你對幼兒園的信任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慢慢對幼兒園產生信任感,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02親子共讀,讓孩子對幼兒園抱有美好的憧憬
《我愛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天》、《湯姆上幼兒園》都是比較適合入園之前親子共讀的繪本。家長在和孩子一起看這些繪本的同時,也可以對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經歷,可以是有趣的、搞笑的、傷心的……也可以是是對自己幼兒園生活的幸福回憶。
這些工作可以在孩子正式入園的前一個月就做起來,慢慢地滲透給孩子,讓他們知道:
哦,原來上幼兒園就是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哦,原來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哭鼻子;
哦,原來去了幼兒園還是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
03提前入園,適應新環境
通常情況下,很多幼兒園都會在開學之前就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如果家長已經確定了入園意向,那麼不妨多帶著寶貝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即便是在正式入園之後,很多幼兒園也會允許家長陪同幾天。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在幼兒園裡轉一轉,熟悉幼兒園的整體環境,熟悉帶班老師,熟悉幼兒園生活的一日節奏。也要適時地給寶貝信心:
孩子長期無法適應幼兒園,怎麼辦?“哇,寶貝,你們的幼兒園真好玩,爸爸媽媽都想來了!”
“哦,我的寶貝長大了,都可以上幼兒園啦!”
“哇,你們老師好溫柔哦,像媽媽一樣啊!”
……
孩子長期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原因有很多:年齡、親子關係、安全感、家長的狀態、獨立自理能力、是否受到傷害……無論原因是哪一種,都需要家長與老師積極溝通,同時觀察和傾聽孩子,找出答案,對症下藥。
年齡正常情況下,孩子要滿3歲才可以入園。近幾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國家對托幼開始重視,很多職場父母也會選擇在孩子三歲之前就去尋找合適的托幼機構。
澳洲兒童教育專家在《養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幼兒園嗎?》一書中指出,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從小被放在託兒所裡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
另有兩項研究也發現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託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
在我接觸過的三歲之前入園的孩子,他們的確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歲前的孩子,仍然需要在家庭一樣的氛圍中被溫暖包裹,如果家長在無奈之下選擇送還不到三歲的孩子入園,那麼這很可能是孩子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的一個原因。
這就是需要家長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給孩子更多的接納和愛,同時也建議選擇一個小班額的,像家一樣溫暖的托幼機構。
家長的狀態前段時間,一個朋友的孩子也到了入園的年紀。入園一個月後,朋友跟我講不知道為什麼,她送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戀戀不捨、大哭大鬧,可是爸爸送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快快樂樂地走進幼兒園。
這裡說到的“焦慮”其實並不是孩子的,而是家長的焦慮。同樣一個孩子,不同的人送的時候,孩子表現不同。
6歲之前,孩子的整個身心都是跟媽媽在一起的,他(她)會覺得自己就是媽媽的一部分,沒有辦法明確分辨出媽媽和自己。在這一時期,媽媽或是身邊成人的情緒、態度就會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自己在送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會有捨不得、不放心、擔心的情緒在,如果有這樣的情緒在,孩子就自然會被傳染。如果媽媽能夠做到輕鬆自在,孩子也會以相應的姿態迴應你的。
是否受到傷害有些孩子在入園之後,會跟家長說:不喜歡幼兒園、不想去幼兒園,甚至會在幼兒園門口大哭大鬧,不要爸爸媽媽離開。
有些時候,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做出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過渡階段。畢竟,在幼兒園裡,老師需要同時照顧很多小朋友,原本在家被那麼多人關注的孩子會突然覺得自己的關注度下降了。
在幼兒園,也是孩子行為習慣初步養成的時期,孩子會突然有一種“被約束”“被束縛”的感覺,自然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只要多跟孩子一起聊聊幼兒園的開心事,多從正面去引導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孩子的確在幼兒園裡遇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或是受到了傷害。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輕微的事件家長可以抱持著信任的態度主動與老師溝通,比較嚴重的事件家長需要及時和園方取得溝通,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到孩子,把孩子受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孩子,是治癒我們焦慮的一劑良藥擔心孩子哭鬧沒人理,擔心孩子被欺負,擔心孩子遭老師冷眼,擔心孩子睡不著覺,擔心孩子吃不飽飯……
初為人母的焦慮我都經歷過,所以,我會說,你們的焦慮我都懂。在剛剛做老師那會兒,我也有身為老師的焦慮。
我曾擔心班上那個調皮的孩子以後無法融入社會,
我曾擔心班上那個不善表達的孩子遇到社交障礙,
我曾擔心中途轉學的孩子無法適應新的環境,
我曾擔心鬧彆扭的孩子們不會再玩到一起,
我曾擔心我自己沒有能量去帶領孩子們越走越好……
但是,當我真正用心地去觀察孩子,當我不斷地去從孩子身上學習,我發現,所有的焦慮都是有藥方的。
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個有些焦慮的日子,那個調皮的孩子已經可以很好地融入這個大家庭了,那個不善表達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一套迂迴又智慧的表達方式,那個中途轉學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新夥伴,那些平常日子裡的小別扭小矛盾都瞬間化解。
而那劑良藥,就是我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