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 / 燈火闌珊

記得我女兒小時候吃飯很挑食,就是不願意吃綠色蔬菜。

於是我就嚇唬她說:“不吃綠色蔬菜,碗裡會冒出來綠色的舌頭把你吃掉。”

聽完我的話,女兒特別害怕。

所以,每次我給她盛綠色蔬菜和肉,她總是用驚恐的眼神先看著碗裡的綠色蔬菜,然後迅速地先把綠色蔬菜消滅掉,再吃肉。

我這句話對她有了效果,於是,每次她不聽話的時候,我就會拿這句話來嚇唬她。

後來我發現,她看到綠色的東西總是驚恐地避開,這讓我感到後悔。

家庭教育指導師鄭啟涓說過,由於生存能力不足,越小的孩子越依賴成人的保護,就越容易被恐嚇和威脅的力量所控制。

嚇唬式教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效果,孩子確實更聽話了,但是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負面影響。

接受恐嚇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01

恐嚇式教育,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用恐怖的言語雖然讓孩子暫時聽話,但是卻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讓孩子從小就產生恐懼、緊張、害怕的情緒,性格逐漸變得膽小、自卑,甚至懦弱。

心理治療專家彼得萊文博士曾說:“傷痛和恐懼是一對孿生姐妹,是人生命中兩個主要的殺手。”

一檔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張歆藝對整夜未眠的金瀚說:“你今晚不能不睡覺了,這樣對身體不好。”

金瀚居然說:“昨天外面下雨,樹林吹得呼呼響,就特別害怕,睡不著。”

很多人都感覺這句話從一個成年男子口中說出來很不可思議。

後來才知道原來金瀚小時候因為貪玩,父親為了他能早點回家就嚇唬他:“小朋友如果回家太晚,地下室就會跳出來一個紅眼睛的娃娃。”

從那以後,這句話成了金瀚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孩子小時候就像一張白紙,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知,父母灌輸什麼,他就吸收什麼。當父母用嚇唬的方式達到目的時,孩子只是迫於害怕而變得乖巧懂事,這樣做其實根本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早教專家林怡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歲的小男孩特別頑皮,家人特別頭疼,於是奶奶就隨口一說:“再不聽話就把你放馬桶裡沖走。”

奶奶的話起到了效果,小男孩很快就變乖了。

每次孫子頑皮,奶奶都會搬出來這句話,結果是小男孩連衛生間都不敢進了。

從表面上看,恐嚇式教育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實際上卻無形中讓孩子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孩子經常遭遇到恐嚇會造成內心的安全感缺失,孩子經常感到恐懼會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

02

恐嚇式教育,限定了愛的條件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會嚇唬孩子如果不乖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將愛限定了條件。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將這種行為稱為“愛的暫停與撤回”。

孩子得到愛的暫停或者撤回訊號以後,會努力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然而父母用這種恐嚇式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真的好嗎?

曾經看過知名導演陳可辛拍過一部名為《三分鐘》的微電影。

裡面的媽媽是個乘務員,由於工作忙,把兒子託付給妹妹照看。

並且告訴兒子如果不好好背九九乘法表就見不到媽媽了。

恰逢春節,兒子一見到媽媽就開始背誦九九乘法表,因為他怕見不到媽媽了。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這個時候媽媽才意識到原來那句隨口一說的話,孩子居然當真了。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曾說:“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大人將愛限定了條件,讓孩子在委屈和恐懼中像個乞丐一樣祈求那一點可憐的愛。

我們如果愛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愛他,而不是隻有孩子變得懂事才能得到大人的愛。

《無條件養育》中說:“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是誰。”

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就不要給愛加上限定條件,而是應該無條件地用全部的愛去支援他、鼓勵他、愛他。

03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生長在陽光下

知乎上有人提問:“父母怎麼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一個積極陽光的孩子?”

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愛;選擇一個固定時間點,陪伴孩子;主動找互動遊戲,帶著孩子在玩中學習。”

培養一個積極陽光的孩子,是每一個家庭都渴望做到的事情。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的霍思燕有一次對兒子嗯哼說:“寶寶,你能不能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玩呀。”

嗯哼搖搖頭說:“不要,不願意,我還要玩,還沒玩夠。”

霍思燕並沒有恐嚇他,只講道理。

她說,如果孩子實在不能接受,這說明他還小,不夠成熟,不能強迫這麼小的孩子一下子接受一些大道理。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他的《園丁與木匠》一書中,將家長分為“園丁”和“木匠”兩類。

木匠式父母希望孩子嚴格按照自己的要求來成長,讓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他們比較喜歡恐嚇式教育。

然而園丁式父母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合適的環境、溫度、溼度,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長大,讓孩子生活在陽光下,從來不過分干預孩子的成長。

影視劇《戀戀不忘》裡,吳桐和厲仲為了哄兒子開心,一起參加兒子的親子活動,兒子童童給他們助威,結果吳桐和厲仲獲得了第一名,童童非常開心。

有父母默契的陪伴,孩子會非常開心滿足。

教育是一場修行,我們不要做省力的木匠,用恐嚇的方式嚇唬孩子,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活在陽光下。

我們要做勤勞的園丁,耐心地教導孩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開出最美的花朵。

責任編輯x圓滾滾 值班編輯x擰發條鳥

9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二胎剛出生,大寶非要養一隻“老鼠”,會不會傳染病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