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早立規矩,早受益

《圓桌派》的某一期李玫瑾教授就說到,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該說要說,該立規矩就要立規矩,該嚴肅就要嚴肅,別小時候放開了寵。

李玫瑾教授特別強調,一定要在三歲上下就開始,越小說效果越好。

因為孩子小,你不答應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兒,不要等到他十二歲不答應,那時候就只有不斷的衝突了。

如令人頭疼的孩子老愛玩平板電腦、手機、遊戲等,導致孩子不寫作業,影響休息等,這就是給孩子沒有立好規矩所帶來的後果。

李玫瑾教授提到自己的第三代也有這樣的狀況出現,有次,孫子看電腦看了半個小時,她就說,看多了對眼睛不好,直接把電腦給收了,孫子很生氣,反手就打了她一巴掌。

後來,她就對孫子說到,我知道你看的很開心,但如果一直看手機,對眼睛很不好,如果眼睛看不見了,對未來的生活會造成很大的不便。

至此,孫子看半小時就自動不看了,即便手機放在旁邊,也不會主動去看,而是要得到大人的允許才看。

其實,很多父母,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便導致很多矛盾和衝突的發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味的放縱和溺愛,覺他還小,不能太嚴格,不能較真,使孩子的性格嬌慣,沒規矩,只會毀了孩子,變成人人都唾棄的“熊孩子”。

為什麼有所謂的“熊孩子”,讓人火冒三丈,被大肆吐槽,不就是沒規矩,不懂禮貌,太蠻橫。

我自己的女兒,在看電視手機等方面,也是看半小時就要休息;到樓下玩,即便和小夥伴玩得超開心,超興奮,一旦到時間就要回家,提前講清楚,孩子是樂意遵守規則的。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裡裡說到:正面管教型——和善與堅定並行,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相對而言,孩子什麼樣,是能折射出父母的樣子。

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請給予他更多榜樣的力量和設立規矩,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

02 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性格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它沒有先天性,而個性有。

性格和語言一樣,是一種長期環境下形成的產物。

你看,我們一生下來都不會說話,也不會各種語言,但你把一箇中國孩子長期放在國外,他可以直接開口說外語,也不會說普通話,甚至家鄉話。

性格也是如此,是父母日常的言傳身教,以及老師、周圍環境等對他的引導下所形成的綜合結果。

圖片來自網路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性格是養出來的。

正是陪伴他長大的過程,父母給了他很多關愛與教導,增強了彼此的情感連線,鋪墊出深厚的親子情,將來對孩子的管教上才會更順暢,溝通也更有效。

在孩子兩歲左右,開始有邊界意識,會更看重自己的東西和領域,不願共享,即便我們總是引導,仍收效甚微。

特別是讓他拿出零食或玩具和小夥伴一起分享時,會表現出明顯的抗拒,這也是形成性格的一個方面。

等孩子探索邊界的時期過了,再好好教他的話,效果立馬不同。

我的好朋友,她家女兒比我家還要小一歲,但很樂於分享,很會關心人,那種感受和體驗真的很舒服。

其實,樂於共享、肯付出、與人合作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性格培養,這很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引導,更是為他將來的生活鋪路。

然而,很多父母不會重視這些,大部分父母更熱衷於報很多興趣班,從早教、跳舞、英語到樂器、跆拳道等等,五花八門。

圖片來自網路

小孩子多才多藝是挺好,但要依據實際情況,如報兩至三個內容就可以,有的家長直接報五個以上,孩子不是在上興趣班,就在上興趣班的路上,不僅孩子累,家長更累。

有次,我帶著孩子上畫畫課,一個不到三歲的小女孩被姥姥牽著去上英語課,真心覺得現在的孩子們太難了。

當然不是說能力不重要,而是性格培養更關鍵。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當初在創業時,為了更好的發展,想拉在美國工作的室友一起幹,為什麼他們能同意回來,並由俞敏洪做領導,就是因為俞敏洪在大學打了四年的開水,肯付出,勤快。

在《把時間當朋友》一書中提到:“人生是馬拉松,勝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

勝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而是堅持更久的那個,這個時候,拼的是耐力,拼的是好的性格。

03 教孩子感恩,讓幸福長久

某一期的《開講啦》李玫瑾教授講到,人在生命的初期和各種動物相比,恰恰是最笨的,他的吃、喝、拉、睡、翻身、溫暖等,都要乞求別人來幫助。

而這個過來的人就是你的恩人,他每一次過來時的氣味、聲音、相貌等,當你記住他的時候,你就開始出現依戀。

當這個人是你不喜歡,不願接受的,你就會抗拒,出現哭鬧。

這就是情感的開始。

這種情感是人與人控制最重要的方式。

圖片來自網路

高智慧的人在生命初期卻是最脆弱的,而每一個人的情感建立更是在生命初期,這時的陪伴就是情感連線的開啟。

一般來說,孩子小時候誰照顧和陪伴的多,孩子跟誰的情感更濃烈,更依賴。

正因為有了這,我們就要教育孩子去感恩對方的付出和呵護,就如張愛玲曾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當一個人懂得感恩,他的內心就會柔軟有溫度,這樣的人更能體會到幸福,感受到快樂。

女兒上床聽故事,每次都要喝水,自己心裡很不樂意,但沒辦法只能照做,端過來給她喝時,女兒就會甜甜地說:“媽媽,謝謝你,”一聽到這話,你再多的不快,都會煙消霧散,立馬樂開花。

因為愛的傳達是雙面的,更是流動的。

圖片來自網路

研究顯示0-6歲是孩子早期情感模式建立的關鍵時期,因為它需要更多關愛和耐心的投入,才能盛開情感之花。

於是,父母以及家人對於孩子的愛和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感受到正面力量越多,當他回饋時,心裡有強大的愛來支撐,便有利於輸出。

蔡康永在某一期《奇葩說》曾說過:

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賬戶的,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些。不要一味地從當中提領,任性地覺得,你的錢永遠揮霍不完,不是的,存款變成零的時候,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同樣的道理,教育孩子感恩也是如此。

父母一味付出可以,不計較回報也能行,但孩子到幼兒園,到班級,不懂得感恩,回饋他人,誰願意和他玩,和他做朋友呢。

所以,教孩子懂得感恩,他更能體會快樂,更懂得珍惜。

04 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斷來決定人生

著名詩人紀伯倫就曾寫過一篇《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字字懇切,發人深思。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既然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要走,做父母的就要從小培養,嘗試著放手,讓他自己做主,而不是事事操心,件件親力親為。

為什麼很多“媽寶男”那麼令人深惡痛絕,不就是隻想被人照顧和伺候,卻不願付出和擔當。

父母疼愛孩子很正常,但一味的縱容和慣著,只會讓彼此更痛苦。

一個人的成長放進時間緯度來看,越早放手讓孩子的獨立性更好,孩子的思維更主動且成熟。

圖片來自網路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裡說過,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夠幫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朋友的女兒不到五歲,有時也會很軸,但她主動性和獨立性很好,做事很願意動腦筋思考,主要得益於她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樂於放手。

儘管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父母要嘗試著、有意識地去關注孩子的長處和行為中好的一面,並不斷放手,讓他嘗試,那他就會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生活的挫折和黑暗面。

我家女兒也是一樣,當她要買玩具、衣服等時,我都會講清楚,讓她自己做主;今天要穿什麼衣服,自己搭配;看什麼電影,自己看片花來挑選等等,都會從生活細節上入手,讓她自己拿主意。

作為父母,所能做的、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斷來決定人生,而不是替他們決定。

唯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會接受父母的指導和意見。

願每一個小天使,都能被父母溫柔以待,並茁壯成長。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令人頭疼的難管教孩子,怎麼教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