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看起來也就兩歲的一個小男孩,手裡拿了根充氣的棒子在廣場上“巡視”,看見一個坐在椅子上的小哥哥,就順手打了一下。小男孩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小哥哥看起來也不疼,可能也覺得小弟弟可愛,就繼續坐在椅子上看人來人往。

小男孩的媽媽一直跟著,這時候發話了:你打了哥哥,應該說對不起。

小男孩沒理,繼續前進。

媽媽溫柔的把話又重複了一遍:你打了哥哥,應該說對不起。

小男孩沒理,繼續前進。

媽媽很有耐心,繼續說:你打了哥哥,應該說對不起。

如此反覆了大概有10米的距離,小男孩停下來了。接著,轉身回來了,回來跟小哥哥道歉了。

小哥哥對這失而復得的道歉感到很欣喜,小哥哥的媽媽更是對這個小男孩的媽媽佩服的不得了:太溫柔了,太有耐心了,太能堅持了,這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焉能不成啊。

在我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天放學後也是在廣場上玩,我看到她的一個女同學跟在她屁股後頭一直在念叨什麼,就湊近了聽,原來是說女兒剛剛踩了她腳,應該道歉。小姑娘就這麼一直跟著,一直說著,不急不惱的。

後來我女兒煩了,或者說也看出來了,不道歉是脫不了身了,就只能道歉了。

當時我就在想,這孩子怎麼怪怪的,咋這麼能堅持呢?回家後把這事說給我媽聽,我媽說孩子的媽媽就是這樣,要讓孩子喝口水,就會一直跟著唸叨;孩子踩了小朋友腳,也會跟著一直唸叨讓孩子道歉。總之就是,只要孩子不答應、不按照媽媽的想法行事,媽媽就跟著一直唸叨,跟唐僧似的。

這個媽媽和這個小姑娘給我留下了可以說難以磨滅的印象,這麼多年過去了,我記憶猶新,也再沒有遇見第二對這樣的母女。

現在我們來想這個問題:媽媽用唐僧式的唸叨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是溫柔還是強硬?

看起來很軟,其實是很硬。

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是個好事,但有一點需要十分清楚,孩子理解一個規則、記住一個規則、最後能自動的按照規則去行事,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父母不能急於在當下一次就讓孩子學會。

就拿用充氣棒子打小朋友這事來說吧,首先孩子不認為自己錯了,更準確的說他腦袋裡都沒有什麼對錯的觀念,這種觀念需要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地培養。其次,小朋友也不知道道歉是什麼意思,不知道道歉就意味著認識到自己錯了,而且以後不能再犯。媽媽用溫柔的方式“逼迫”孩子道歉了,孩子也僅僅是說了一句“哥哥對不起”,扭頭他肯定就不記得道歉為何物了。

所以,在孩子的這個年齡,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的行為留出足夠的彈性,一定要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養成規則意識。媽媽像唐僧式的唸叨,看起來溫柔無比,其實是在逼著孩子馬上就遵守規則,馬上就執行規則,溫柔無比的唸叨就變成了一堵無形的牆。如果媽媽在孩子的各種行為旁邊——要聽話,要講禮貌,要守規矩,要按時喝水,要飯前便後洗手……——都築起這樣一堵無形的牆,那孩子的生活就被框死了。

媽媽真的沒有必要這麼著急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想想我們自己吧,絕大多數人從小是沒有這樣嚴格的父母管教的,但我們現在是不是也學會了並遵守著絕大多數的規則?

孩子的成長不是按照標準尺寸造機器,要相信潛移默化的作用。

有什麼疑惑儘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秋天帶孩子撿落葉,葉子可以這麼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