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感覺教育,就是經由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以及嗅覺上的外界刺激,傳遞給大腦,再經由大腦傳遞給感覺,使孩子產生知覺,從而發展他的記憶、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其實很好理解,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的刺激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

首先,我們要明確所謂的感覺是視、聽、嗅、味、觸,分別對應孩子的感覺器官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和面板。

蒙臺梭利認為,0-3歲是孩子構建自己的精神器官的時期。這時候他們對周圍的環境都是無意識的吸收,也就是你給他們什麼,他們就會深深的烙印在大腦中。等到一段時間以後,都會反應在行為上。那這個時期孩子的吸收都是通過感覺的體驗來獲取。大部分來自於頭部區的感覺,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雙頰肌膚。所以,盧梭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但是,孩子所獲得的感覺教育並不完整,這些不完整甚至會鬧出笑話。我們看一個案例。

有一天我給班上的小朋友上一堂關於石頭的藝術課,剛剛拿到石頭時,孩子們很興奮地告訴我:“這是石頭,是石頭,我家裡有……“ 這時候我問他們:“石頭是軟的還是硬的?”瞬間教室裡安靜了。我感覺到孩子們對石頭的材質並沒有充分的了解,於是,我走進一個孩子身邊,請他伸出小手來摸一摸。然後問他是石頭是軟的還是硬的?小朋友一臉疑惑,然後回答我:“軟的”。我很驚訝,於是繼續問身邊的其他小朋友,一連問了7,8個,結果讓我很意外,他們的回答都出氣的一致,石頭是軟的。

當時,驚訝之於,我馬上意識到這是孩子們感覺教育的缺失導致的。孩子們的語言雖然發展的很快,但對現實世界的實際體驗卻沒有那麼豐富。我問孩子的家長們,你的孩子知道石頭嗎?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我,當然知道呀。每天幾乎都有看到,而且我問孩子們這是什麼,他們也會正確的告訴我是石頭。但是,孩子們的知道並不是家長們以為的知道,他們只是語言上的模仿,眼睛看到了、耳朵聽到了,但是沒有摸過。只有讓孩子補上觸覺的一課,孩子們對石頭的認知才會提升。當我讓他們實際地觸摸了石頭的質感然後對比了觸控衣服的質感的時候,孩子們才真正對軟和硬有了深刻的認識。

魯迅先生說:兒童的行為,出於天性,也因環境而改變,所以孔融會讓梨。我們可以看到,對孩子而言,石頭就是外部環境的一個縮影,我們必須要讓孩子通過感覺去全面的感知環境,那麼,感覺可以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呢?

首先,感覺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起點。

孩子們需要通過感覺建立自己與世界的聯絡,感覺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起點,也是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複雜性的起點。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神經元之間的連線網路,比如,孩子們聽到了爸爸媽媽稱這個東西叫石頭,看到這個樣子的就是石頭的樣子,聞到石頭沒有什麼特別的氣味,摸到石頭是硬硬、冷冷的,孩子們對石頭的認知從形狀顏色到氣味、觸感;從未知到感知,從一維到四維的過程就是孩子認識世界過程的一個縮影。

其次,感覺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方式。

0-6歲孩子,只要滿足了他們吃喝拉撒睡,冷暖適應的外部需求時。孩子就會開始他的探索之路,你會發現孩子很好動,不是眼神經常到處瞟、就是一刻不停地在翻動四肢,去探索這個陌生的世界。這個時候感覺就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聽到、看到、聞到、嚐到、摸到的東西,就是在這個階段給予孩子多元化的體驗,他們不斷的試錯,發掘他們自己的潛能。這種自我教育的效果往往比家長的說教更能豐富孩子的認知能力。

最後,感覺是孩子建立秩序的基礎。

比如,孩子通過感覺就會把桌子、石頭歸類到堅硬的那一類,把衣服、被子歸類到軟的那一類,把糖和香蕉歸為甜的那一類,把牛奶和水歸為流動的那一類,這些感覺的直接感受可以幫助孩子分辨、分類、整理來自於環境的各種印象,並通過感覺的一致性建立內在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又會幫助孩子繼續認識世界,比如,你可以跟他們說繪本里小烏龜的殼和石頭一樣硬,孩子就會把對小烏龜的殼感覺歸於硬邦邦的哪一類,他就能慢慢地理解為什麼烏龜遇到危險會縮頭了。

其實,我經常深思,為什麼我們身邊有一部分孩子經常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後來才醒悟是我們給孩子太多的語言教導和刺激,卻缺少給他們感覺上的體驗。同樣對於我們成年人也是,為什麼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知道不代表做到,知道時的情感波動短暫易逝,但如果自己切身去做去感受,那就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的記憶。

正如瑪利亞.蒙臺梭利所言,“要教出智慧,必須先教育感覺”,感覺體驗永遠先於語言表達,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從根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當你的寶寶剛出生不久,你不要認為他還小,什麼都不懂,他其實在這個時候就開始學習了。只是他無法表達出來。而且這個時候的感覺體驗是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們的潛意識區域。所以,有些時候,父母會很不理解,我的孩子怎麼會那麼害怕或是排斥某一種事物,並且大人都沒有這樣的同類習慣,孩子是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其實這些害怕和排斥很有可能和他在0-3歲之間特別是剛出生那會感覺體驗很有關係,並且這些心理會一直跟隨著孩子一生。

那麼,我們究竟應給怎樣為孩子提供感覺教育呢?

首先,我們的爸爸媽媽,當你們的孩子一出生時,你們就要把他當成一個單獨的個體,為他提供一個接近母體子宮裡那樣安靜溫暖,舒適的環境,讓孩子慢慢適應這個陌生的世界。同時,我們也要主動提供幫助,讓孩子們在感覺體驗中有更高的體驗,具體怎麼做呢?我們為大家介紹三個小物件幫助孩子提高感覺認知。

1黑白的小鈴鐺

當你發現孩子習慣在搖籃中揮動自己的小手臂時,爸爸媽媽就可以給孩子自己製作一些黑白色鈴鐺的小掛件,掛在嬰兒床上。懸掛的高度最好是孩子手臂揮到最高處可以碰到的距離。孩子觸碰感知小鈴鐺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初步建立感覺的體驗,首先是視覺的觀察,其次是手的面板接觸掛件的感覺,最後是聽覺的刺激,手觸碰到掛件會發出聲音。

為什麼是黑白色呢,因為剛出生孩子的眼睛就像有高度近視且患有黑白色盲。所以給他提供的小物件最好就黑白兩色,能最大限度的幫助他看清物體。兩三個月以後,孩子的眼中開始有了一些色彩,這個時候可以把床頭的黑白掛件更換成紅色圓形掛件,幫助孩子建立最初步的色彩意識。

2免洗的洗手液

等到孩子長大一些,你會發現他的手依舊是他用來探索事物最直接的“工具”。舉一些例子,孩子和你一起出去玩,他的手喜歡到處摸,喜歡摸沙子,喜歡摸葉子,喜歡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材質物品,有些讓他感受到涼意,有些讓他感覺粗糙,有些讓他感覺溫暖。只不過,他們都沒有辦法向我們那樣用完美的需要來表達。而這時如果你不懂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裡髒,不要摸。”這是我們作為家長常乾的一件事情。這一句他,我們覺得很合理,其實是生生打斷了孩子用手去感覺體驗大自然的一次學習。柏拉圖說: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過程,外出時,就可以隨身攜帶一瓶免洗洗手液。當孩子去用手接觸大自然的任何事物時,不去打擾他,而是在邊上默默觀察和保護,只要不讓他接觸到危險就可以。等他接觸完後,給孩子的小手及時處理。同時,把他今天接觸過並且感興趣的幾種物品帶回家。回家以後,把那些物品,讓他自己再用小手接觸,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語言告訴孩子,這是什麼,它接觸起來是什麼感覺。

3歸類的小碟子

等到兩週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對一些生活中細小的事物感興趣、喜歡研究細微的小變化。比如,喜歡觀察小螞蟻,發現媽媽平時都不畫眉毛,今天畫了眉毛。其他人都沒有發現,你的孩子第一時間觀察到了。孩子身上出現這些現象是很珍貴的,如果我們大人懂他,保護他的這些喜歡,甚至還為他提供一些細微事物分辨的小遊戲,這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好機會,同時,也讓他對一些細微事物有辨別和區分,幫助培養好的觀察力。這些品質的培養都會為他以後適應社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媽媽們可以那拿一些小碟子,分別從大到小收集一些不同材質的小物品,比如,貝殼,海螺,花生,蓮子,紅豆,黑豆,綠豆等等混合放在一個碟子裡。讓孩子用小手分別區分出來,放置在不同的小碟子中。這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能力,也可以讓他的觸覺體驗更敏銳,也可以幫助孩子進行事物的分類。最重要的是,滿足了孩子當下對細小事物的敏感需求。

好了,今天我們認識到了感覺教育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的刺激鍛鍊孩子的能力,感覺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起點、自我教育的方式和建立秩序的基礎,作為家長們要主動的幫助孩子進行感覺教育,針對孩子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分別用黑白小鈴鐺、免洗洗手液和分類小碟子幫助孩子進行感覺教育。有這樣多元化感覺體驗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感受到更精彩的世界。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犯錯後,父母最不該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