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要找到問題的根源,而不是看表面
各位好,今天先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我,機器人》,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幻片。裡面有一個小道具“三d投影儀”,這個“三d投影儀”還有資訊儲藏的功能,是機器人制造專家老年博士留下的。他在生前提前預存了一些資訊,在他離世以後,這部“三d投影儀”被啟用。由威爾史密斯出演的史普納探員,前來破案查明真相,但是必須問出正確的問題,才能夠汲取裡面的資訊。這裡面的資訊對於能否破案至關重要。在一開始,他總是問錯誤的問題,一旦問的是錯誤的問題,投影儀就會回答“我的答覆非常有限”。
經過了不懈的努力,史普納警官問出了越來越多正確的問題,有的問題“投影儀”會給答案,還有的正確的問題,“投影儀”也並不給答案。因為當這個問題問出來的時候,它本身就已經指明了方向。就這樣,到了影片最後史普納警官完全領悟了老年博士的用意,並且及時採取行動拯救了整個人類。為什麼這個小小的道具居然會成為這部電影的推薦理由?請允許我學著電影裡的語氣說一句,“這才是正確的問題”。
這部電影鮮明的體現,現實生活中家長所犯的錯誤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的思路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實在這兩步中間,應該還有一個步驟就是來審查一下所謂的問題,是否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是否是一個正確的問題?缺少了中間這個步驟,我們的忙碌就變成了是瞎忙,往往是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了。簡直是適得其反,所以找到對的問題比忙著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心靈成長的圈子裡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看見及自由”。這裡的“看見”,也就是等於發現了真正問題的所在。一旦找準了真正的問題,那麼問題本身就已經開始消解了。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能像電影裡面那樣有一個那麼炫酷的投影儀,我們只能自己來提醒自己,我所問的問題是否是一個正確的問題,把這樣的思維模式養成習慣。在這裡我也總結了我們提問問題時經常犯的兩種錯誤。
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會經常這樣問,其實這樣是錯誤的第一種:只看問題的表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比方說孩子寫作業慢,我們一心想讓孩子寫作業能夠快起來,認真起來,卻沒有去認真琢磨過孩子究竟是為什麼寫的這麼慢?如果孩子是在用寫作業慢來表達自己的消極抵抗,或者是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個時候僅僅去改善孩子寫作業的習慣已經完全不能解決問題了。再這麼折騰下去,孩子都會有不上學的可能。這個時候處理孩子的情緒,要比培養他寫作業的好習慣更重要。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在家庭教育的課堂上,有位媽媽向老師提問自己的孩子已經不上學了,問怎麼樣讓孩子回去上學?然後老師只是平靜地問了一句,如果你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上學了,請問你還會愛她嗎?這個媽媽沒有想到老師會這樣問,她遲疑了一下,堅定的說“當然”。然後老師安靜的說,那這就夠了。這樣的問答聽起來好像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其實是在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一個孩子已經不上學了,這個時候不知道內心有多少的衝突和自我否定,而這位媽媽他所關注的只是讓孩子趕快去上學。這位老師關注的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做母親的能否給到孩子,他所需要的支援理解和關愛。如果這些都沒有做到的話,孩子又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的去上學?就算是想讓孩子回去上學,也要分一個輕重緩急,從眼下給到孩子更多的關愛開始。
第二種:總以為問題是在孩子那裡。
其實問題是在家長那裡。比如說賴床的問題,我早就說過,根本原因是在家長身上,甚至是我們一定會叫孩子起床的行為,反倒幫助孩子養成了賴床的習慣。這個時候我們光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自己卻沒有什麼調整問題,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決的。再比如說,我們總覺得孩子很磨蹭,很拖沓,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這是我們在拿大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
孩子在這樣的年齡,做事情的速度和節奏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專注力的時間每次就是那麼長,並不是注意力有什麼不集中?所以要麼是家長身上出現了問題,要麼就是家長看孩子的眼光出現了問題。不信的話,看看有多少家長帶著孩子去做多動症的檢查,就知道了。那麼多的孩子做多動症的檢查,那麼有幾個是真正的多動症?期待大家都能夠認真的欣賞這部電影,從而意識到找出正確問題的重要性。好了,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