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童書,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兒童看的書”,在一般家長的觀念裡,兒童就是小孩子,跟大人是不同的。所以當家長們僅從自己的角度去對待孩子的時候,往往事與願違。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會遇到類似頭疼的問題。孩子一天天長大,閱讀興趣也會發生變化,如何為他挑選最適合閱讀的書?如何講故事,孩子才愛聽?如何應對講故事時孩子的發問?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增強分辨能力……

針對這些關於親子共讀的難題,臺灣“童書教母”黃迺毓博士和團隊經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調查,總結出了一套親子伴讀的黃金法則。

她在《童書非童書:給陪伴孩子看書的父母》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兒童閱讀規律,並針對現實家庭教育中的陪讀問題,給出了科學的解決方案,讓家長們的伴讀不再盲目。

1、如何給孩子選書?

作者認為,最聰明的家長是為自己買童書,然後跟孩子分享。家長先喜歡看,沉浸在書中的天地,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跟上我們的節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孩子也會對閱讀感興趣。

目前,市面上的童書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在給孩子選書的時候,家長要懂得如何去挑選。

首先,我們選的書,一定要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假如你的孩子磨磨蹭蹭,你可以給他挑選關於戒掉磨蹭的故事書,讓他與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同身受,改掉磨蹭的習慣。

其次,我們要注意童書的插圖,因為孩子小的時候閱讀繪本,往往是以看圖為主。我們要排除一些插圖背景複雜的童書,選擇線條清晰,畫面乾淨易懂的童書給孩子。

在選書的時候,紙張的品質也很重要,要經得起反覆翻閱。

再有,家長一定要重點關注選擇圖書的內容,要注意書本的語言是不是自然流暢的,故事是不是有趣味的,最好能給我們和孩子提供一些互動的機會。

比如在《蜘蛛先生要搬家》這本書裡,最後一段是對話的形式:“那蜘蛛先生還會不會再搬家呢?”“我也不知道,你說呢?”

類似的內容很容易讓孩子忍不住加入到問答遊戲中。我們也可以藉機發散孩子的思維,跟他一問一答,引導孩子想象更多的畫面。

2、如何做好陪讀?

通過伴讀,家長的引導、啟發及拓展閱讀,能讓孩子的認知一步步提升,並鍛鍊孩子的觀察演繹、組織表達和評判能力。

我們先來說一說觀察能力。

我們在跟孩子共讀的時候,可以將“觀察”變成一項活動,讓孩子注意細節。比如說,我們可以問孩子:“主人公手裡拿的是什麼呀?”“故事發生在白天還是夜晚呢?”“樹葉的顏色有沒有發生變化?”

我們再來說一說組織表達能力。

我們要引導他去串聯情節和組織內容。比如《好奇猴喬治去工作》這本書,講到一隻叫喬治的猴子肚子餓了,我們在跟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候,可以讓他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把故事串聯起來,比如說:“肚子餓,接下來要找東西吃,吃得到處都是,怎麼辦呢?就必須清理乾淨。”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評判能力。

我們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做出點評。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老師在讀完《莉莉的紫色小皮包》之後,問孩子們最喜歡誰,最不喜歡哪一段。有個孩子回答說:“我最喜歡莉莉,因為她很勇敢;最不喜歡莉莉用圖畫罵老師那一段,因為她不該罵人。”

這個孩子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了明確的喜好和是非觀念。她提出了證據:莉莉罵人,做出了評斷:莉莉這麼做是錯的。

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和判斷,就是孩子提高閱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表現。

3、故事如何講,孩子才願意聽?

講故事和念故事不同,孩子愛聽的故事是家長們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說出來。這種方式更有趣,講起來也會更流暢。

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一些道具。比如布偶、面具等,讓我們的故事更有氛圍,但是要記得,道具是來輔助我們的,不能讓孩子的注意力全部被道具吸引走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將他聽過的故事說給別人聽。因為這樣做,孩子可以將故事用自己的方式再呈現一次,既能夠提高興趣,也能夠鍛鍊組織和表達能力,他會更喜歡故事,喜歡書。

作者在最後強調,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儘量不要加入自己的判斷。比如講到一個調皮的孩子,我們只需要講行為,而不要告訴孩子“他特別搗蛋。”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判斷。

童書不止適合孩子閱讀,也適合大人閱讀。選擇好的童書,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會給孩子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石。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誇孩子是個技術活,可惜很多家長都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