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會把誇孩子的話放在嘴邊,動輒就來句:“你真棒!”、“做的不錯!”、“比爸爸媽媽還厲害”!這些司空見慣的激勵性語言在本質上都是不對的!非但不能起到激勵孩子、提升自信的效果,反而會起到削弱作用,甚至很多看似鼓勵性的語言慢慢的讓孩子變得沒有耐心、驕橫。

誇孩子,是個技術活,背後需要家長強大的智慧做支撐,並非一句簡單的“你真棒!”就OK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誇獎的學問。誇獎是否越多越好?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的誇?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很多家長以後都不會把脫口而出的廉價的表揚放在嘴邊了。

先說第一個問題:誇獎是否越多越好?

誇獎的本質是什麼?激勵!獎勵!是孩子接收到一種來自家長的“外部激勵”。那麼,外部激勵越多越好麼?很多懂心理學的人或許聽過一個詞,叫“德西效應”,它的意思是當人們正在做一件對他來說有一定樂趣的事情的時候,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他對這項活動的內在動力,這就是“德西效應”。也就是說當人們的內部動力非常明顯的時候,不需要任何外部激勵和獎勵,給與越多的外部激烈反而會降低內在的興趣。

我們來看看德西這個有名的實驗吧:他隨機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進入第二階段,學生被分為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會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對照組的學生沒有任何獎勵。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解題興趣的指標。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也就是說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反而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在進入第三階段後,卻仍然對解題保持了較大的興趣。

所以說,不是獎勵越多越好,不要隨便給與獎勵,有時候真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家長朋友們看到小朋友興致勃勃、很有興趣的在研究感興趣的事物時,真的沒必要來一句“你真棒!”或者說,“媽媽獎勵你一個禮物!”因為孩子本身並不是為了獎勵本身去的,你的獎勵很有可能讓他感覺很無趣,似乎他喜歡這個東西就是為了得到禮物。

再說第二個問題:到底怎麼正確的誇獎?

誇努力不誇天賦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花了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結論就是:被誇“努力”的孩子比被誇“聰明”的孩子有更高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強的意志力、目標感和自控力,性格也更樂觀積極。

原因是當孩子將失敗歸咎於能力不足、努力不夠的時候,他們會更相信只要自己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提高技能和能力,他們就有可能再次獲得成功。如果成功,他們就會越來越有自信,相信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的成功。

而被誇聰明的孩子,一直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先天稟賦優異導致的,一旦失敗他們就會認為是自己不如別人,但又無法超越,因為這是先天註定的。如若成功,他們則會相信就是因為自己天資聰慧所以才有成功,與是否努力無關。另有研究表明,被誇聰明的孩子的耐挫力是極差的。

因此,我們在看到孩子取得不錯的進步和成績時,不要開口就說:“你真聰明!”,而應該說:“是你的努力才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

誇過程不誇結果

誇過程會讓孩子清晰的認識到是過程帶來了好結果,如果結果不好,就去過程找原因。如果只是誇結果的話,會讓孩子變得功利,容易一味的追求好結果,忽視過程的重要性。

不對比他人,自身對比

和別人比較容易激發虛榮心,和自己比才能讓孩子看到自己清晰的進步,這是有意義的,和別人比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孩子在某個成績上比別人做的好,也不能把誇獎點放在,“兒子你又得了第一名,太厲害了!”而應該說:“你這次的分數比上次又高了幾分,說明你最近很努力!”

好了,以上就是個人領悟到的有關誇獎的技術知識點,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用語言來激勵孩子,幫他們樹立自信,但是如果這件事本身並不是越多越好,那就需要慎用,脫口而出之前,想好怎麼說更重要!

149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想讓孩子長大後成才,10歲之前可以去這3個地方,可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