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有個熱搜話題“為什麼會有隔代親現象”,這個現象有著傳統文化的意義和現實的必要性。
中國素有“幾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傳統家庭文化,加上新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必須全力應付工作,無暇照顧寶寶。於是,撫養寶寶的重擔便毫無疑問地落在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這種由祖輩對孫輩施行撫養與教育的現象被稱為隔代教育。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老人佔了66.47%;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撫養,廣州50%,北京則多達70%。
隔代親既是一種普遍的家庭血緣倫理的感情,也是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特徵的反映。
從心理層面來剖析,隔代親主要反映老年人5個特有心理特徵:眷戀心理兒童猶如旭日東昇,老年人則是夕陽西下,“滿目青山夕照明”。看到孫兒孫女們日漸長大,老年人心裡充滿了愛悅之情,同時透露出生命短促的悲涼。他們在陪伴孫輩的過程中,嬉鬧快樂,盡享天倫之樂。
退化心理我們都知道“返老還童”這樣的說法,就是有些老年人表現出兒童的言行特徵。老年是人生髮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他們沒有成年人的精力和廣泛愛好,在很多事情上對年輕人持有否定態度,而對兒童處處維護和肯定,這是生命的退化,即退化心理。
細細想來,人老了外表和兒童有某些相像之處,比如發稀齒落,想法天真(糊塗)等心理活動與兒童有相似之處。由於老人與兒童有這些身心上的相似,老人易於把兒童當作自己精神上的朋友,跨越年齡的差別,成了忘年交。因此,祖父母也就對孫兒孫女產生情感上的厚愛。相比之下,他們對活在時代最新思想下的子女的愛就顯得淡化了,有時候甚至無法理解。
補償心理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中,當成年的孩子忙於工作,老人在心理上倍感孤獨;而當父母忙於工作,新一代的獨生子女寶寶們內心也倍感失落,於是祖輩和孫兒有著同病相憐的感覺。他們就通過加倍的依戀和珍惜對方來獲得心理上的補償。許多老人不僅對自己的孫兒孫女充滿憐愛,而且對其他小朋友也懷有濃厚的興趣,和他們一起嬉戲打鬧,樂此不疲。
認同心理隔代親是人對自己生存的一種認同心理。從人類遺傳基因的傳遞來看,孫兒孫女繼承了祖父母的遺傳基因,他們血管裡也流淌著父母的血液。祖父母對孫兒孫女的愛,首先是對自己生命的認同,其次是對子女生命的肯定。人類是以血緣家庭為紐帶,代代延續著生命。隔代親是人類對血緣倫理關係在感情上的肯定和維護。
期待心理人到晚年的時候,期待心理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們把寄託於子女身上沒有實現的希望寄託到孫輩身上,他們希望這些幼苗後來居上,超越自己。
從傳統文化和現實需要來說,隔代親有著積極的價值,但是現在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隔代親”已然演變成“隔代寵”,一文不值的“隔代寵”對孩子百害無一利。
一.爺爺對孩子有求必應,容易養成精神上的巨嬰兒在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向父母討要玩具不成時,就“轉攻”爺爺奶奶,往往就能“馬到成功”。
琪琪的爺爺40多歲生琪琪爸爸,琪琪出生的時候,爺爺已經80歲了。因此爺爺對琪琪疼愛有加。琪琪說要吃蘋果,他就會買一箱30斤的蘋果回家,琪琪說想吃橙子,爺爺就買一箱30斤的橙子回家。孩子口味多變,一會愛吃這個一會愛吃那個,爺爺買的這些東西家裡對開門冰箱根本裝不下,於是放在書房裡,琪琪看到了就當球來踢,扔得家裡到處都是。
這樣的情況養成了琪琪不愛護食物的壞習慣。
對於玩具,只要琪琪有想要的,沒有爺爺不買的,出去玩一下,帶一個玩具回來。琪琪沒有開口要的玩具,爺爺都想自己買回來給琪琪。琪琪媽媽多次提醒爺爺不可以這樣滿足琪琪,對琪琪只有害處沒好處,可是爺爺那裡會聽得進去。
琪琪家裡的玩具越推越多,琪琪在玩玩具的時候也一會這個一會那個,從來沒有玩一個玩具超過3分鐘。琪琪6個多月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琪琪玩具不多,一坐在墊子上就可以自己抓住一個玩具玩大半天。琪琪對玩具的不專一,根本原因是家裡玩具太多了,簡直和一個大型玩具店有得比了。
最重要的是,琪琪養成了無理取鬧的性格,跟媽媽出門經過超市門口非要進去買玩具,家裡明明有了的玩具還要再買一模一樣的,好像買玩具的過程讓他感到非常愉快。
琪琪媽眼看著如此下去不行了,於是強行將琪琪與爺爺分開,自己住。有一天媽媽帶琪琪出去散步,琪琪又鬧著要買玩具。家裡有一模一樣的玩具了,媽媽不買琪琪就鬧。
琪琪媽溫和地抱起琪琪,對他說:“琪琪,家裡有一樣的玩具,再買就是浪費了。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哭是沒有用的,以前你在爺爺那裡想要什麼玩具就能得到什麼玩具是不是。”
琪琪一邊哭鬧一邊點頭。
琪琪媽:“琪琪,媽媽愛你,媽媽不會讓你想買什麼玩具就買什麼玩具,這樣對你是不好的,等你不哭了,我們再來解決這個問題。”
琪琪還在哭鬧,不過哭鬧一下就沒事了。
在疼愛孩子的事情上如果不注意尺度,孩子提什麼要求都去滿足,只會養出不懂感恩和不孝的巨嬰孩子。老人如果一味溺愛孩子,只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負面影響。
老人因為孩子小,不懂事而滿足他一切不合理的要求。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越是什麼都滿足的孩子,就越不易有幸福感。
當孩子有不當要求的時候,應該對孩子進行嚴肅認真的正面教育。
二.“隔代寵”的家庭,容易養成“熊孩子”父母管教孩子,必被老人管教(相互拆臺的教育)
南京有一家子,孩子吃飯挑食還撒潑,爸爸想“教育教育”,家裡老人堅決不許;於是爸爸想把孩子帶回家“教育教育”,結果逼得爺爺抄起菜刀,攔著他們不給走,最終報警才得以收場。
6歲的嘉嘉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當媽媽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時,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些話,譬如“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小時候我都沒這樣對過你”,“孫女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好吃的,氣死你媽媽”。不僅如此,爺爺奶奶打電話時,總是先問孫女,爸爸有沒有難為她,有的話,給他們說,他們會給乖孫女出氣。
還有,父母要求孩子別看電視,老人卻“聖旨”一下:“沒事,看!”,這樣最壞事。
中國社會對老少兩代行為的態度比較寬容,對他們的言行較少束縛。中國對老人不僅寬容,而且極為尊重,老者是權威和權利的化身,即使父輩在育兒時與祖輩有明顯衝突,明知祖輩有時是過分嬌慣孫子,也不敢明說。只能旁敲側擊,否則只會招來“不孝”的惡名。
據相關研究,嬰兒在11個月左右就具有親社會的移情行為。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霍夫曼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前兒童已具有較好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而引起的與自己相一致的情感反應。這是一種非常重要而高階的社會性道德情感,表明兒童能夠將自己置身於他人處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這種移情具有具體性、情緒性和易受暗示性。
孫子看到電視上的腦白金廣告,對爺爺說“我長大了也要送給你”這種情感上的互動常另飽經滄桑的老人們感動不已。更加依戀孫子孫女,有的甚至成為他們晚年生活的精神支柱。只要孩子喜歡,“上天撈月”也在所不惜。再說,孩子是自己的“開心果”,又怎能不把他當小皇帝來寵呢?況且,在中國,老人家在家裡是一家之長,尊重老人是義務,老人即使觀念上是錯誤的,也不敢明確反對,一旦孩子犯錯,爺爺奶奶出來擋駕,孩子便大獲全勝。父母管不了,爺爺奶奶寵上天,熊孩子就這樣養成了。
老年人應主動地跟孩子的父母配合,不倚老賣老給孩子當擋箭牌。即使對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異議,也該背後指出,別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要及時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的界限是不能超越的。如此孩子就不會養成嬌縱的性格,即便是犯錯生氣也能將父母的建議聽進去。
三.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時常打擾遊戲中的孩子,影響孩子專注力“寶寶,過來幫忙爺爺開燈。”爺爺躺在床上,手裡拿著手機,一邊玩一邊使喚正在認真投入工作(遊戲)中的寶寶。
“寶寶在畫什麼呢?”寶寶正在自己的小桌子上拿起畫筆要畫畫,還沒有下筆,爺爺奶奶兩人一左一右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2歲孩子,期待地問這問那,寶寶回答完這些問題,畫畫的事情也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寶寶在幹嘛呀?”寶寶正在墊子上一個人自己玩汽車模擬遊戲,玩得不亦樂乎,爺爺又過來這麼一問一打擾。
寶寶正在玩得高興,冷不丁爺爺來一句:“寶寶你來看這個,這個好玩。”寶寶又被吸引過來了,把自己原來玩得拋諸腦後。
……
這樣的打擾簡直沒完沒了每天都上演,而老人全然不知道孩子的專注力需要從小培養,這樣打擾,對孩子專注力的破壞是慘重的。
專注力是孩子學習的前提,如果無法專業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老人至少要好好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本來孩子就是好好地玩會兒積木,注意力很集中的,生生被“噓寒問暖”的老人不停地打斷注意力,這樣長期以往下去,孩子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了。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學習的大門。”
可別小瞧了注意力。在影響智力的五個因素中,注意力是基礎,是準備狀態。只有注意力發展得好,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才有發展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在同樣一個班級裡,老師所講的內容相同,但為什麼有的學生能夠取得好的成績,有的學生卻無論如何努力,成績都不太理想的原因。
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前提!
四.固守傳統育兒理念,飲食上對孩子餵養不當,孩子體抗力差卡爾·威特說:吃東西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孩子的胃要得到良好的休息,避免血液總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腦部。要讓孩子所有精力只用於消化食物,大腦就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進食過多除了妨礙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會使孩子容易得腸胃方面的疾病,不利於身體健康。
有人說:“胃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人是成為樂天派還是厭世者。”不健康的胃會讓孩子感到鬱悶和不愉快,胃不好的孩子肯定感受不到健康孩子的幸福。
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80後、90後的年輕人有著現代的餵養觀念,而老年人總固守著一些傳統的育兒理念。
對孩子的餵養,可以說到了“亂來”的地步,認為吃得越多越好,把孩子的胃撐大。
有句老話說“病從口入”,這對孩子來說影響特別明顯。孩子還小,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整,可是爺爺奶奶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大魚大肉,分量又是大大的,剛吃完這個又要塞那個,總之,孩子得時刻吃著,結果孩子沒有“越來越好”,反而積食,容易生病,感冒,發燒,體制越來越差。
小華是一個剛滿5個月的男嬰,由於爸爸媽媽工作繁忙,大多時間都是由爺爺奶奶看管和照顧。為了小孩的餵養問題,兩個年輕人和兩個老年人經常發生衝突。因為爺爺奶奶在餵養小華的過程中,總是按照老年人的傳統觀念,給寶寶吃穀物、喝米湯,有時還不讓媽媽給寶寶餵奶,卻給寶寶喂配方奶,由於餵養不當,導致小華經常上吐下瀉。看到寶寶十分受罪的樣子,小華的爸爸媽媽既心疼又無奈。
第二炮兵總醫院兒科主任李芳說,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老年人在思想觀念和認識上的誤區主要表現在11個方面,應該加以糾正,否則會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從而造成終身遺憾。
誤區1:多給寶寶吃穀物類糧食,比吃蛋白質食物好。
誤區2:給寶寶喂米湯比母乳更有營養。
誤區3:要早點給寶寶新增輔食。有的老年人認為寶寶兩到三個月就可加輔食,這樣長得更快。
誤區4:多給寶寶喂菜水比白水好。
誤區5:寶寶不長牙就不能吃飯。
誤區6:寶寶吃大人的飯沒事。
誤區7:給寶寶喝甜味的飲料對身體好。
誤區8:讓寶寶不停地吃東西,長得胖胖的,這樣才健康。
誤區9:寶寶一哭就是餓了,就該餵奶了。
誤區10:寶寶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慾。
誤區11:既然寶寶不愛吃飯,就讓寶寶多吃零食。
家有二寶的卡媽,一個兒子讀三年級,一個兒子讀幼兒園。為了兩個孩子吃的問題,奶奶簡直操碎了心。
“你知道的,現在的零食吃多了,容易性早熟。我就經常在家庭群裡發些相關的文章,但是發出了,都是石沉大海。”卡媽說,奶奶看見了也不回,她對孫子真是百依百順。
大兒子讀幼兒園的時候,奶奶去接他放學,走回家這一路十來分鐘,先去KFC吃個薯條和冰淇淋,在裡面的遊樂場玩一會兒。之後,前腳出門,後腳又經過超市,再買一堆零食回家。等到晚飯時,兒子已經啥也吃不下了。每次奶奶從老家來兩三天後,兒子就上火,喉嚨痛,嚴重時還會發燒。
好不容易,大兒子長大,小兒子出生後,又開始了。小孩子有段時間不愛吃飯,或者邊吃邊玩,奶奶就端著一碗飯,追到客廳,追到陽臺去喂。
“有段時間,我兒子迷上坐電梯。有天午飯不好好吃,非要去坐電梯。奶奶就端著一碗飯,跟著進了電梯,上下幾十趟,坐了十幾分鍾,終於把這碗飯喂完了。奶奶一臉釋然,帶著孫子回來了。”
五.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可能引發“捂熱綜合徵”有一種病,是因為給寶寶穿的太多而引起的,這種病叫“捂熱綜合徵”!嬰兒捂熱綜合徵又稱悶熱綜合徵、捂被綜合徵、蒙被綜合徵等。這種病主要因為給寶寶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而引起。
在家給寶寶蓋被過嚴、過厚,居室內溫度過高或在外出時給寶寶包裹過多、過緊時均可能發生。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未滿月的新生兒尤其多見。一般都發生在寒冷季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期。
"孩子打嗝是冷到了,不吃飯是冷到了,拉稀是冷到了,娃吐奶也是冷到了……一切都是冷到了,衣服穿少了簡直就是“萬惡之源”。就連大熱天也不放過,真是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
小冰剛生完二胎,大寶今年3歲主要是他奶奶在照顧。這天,剛剛下了一會雨,還比較涼快,家裡還開著空調,奶奶看到大寶只穿了一件,起身又拿了一件開衫給他穿上了,過了一會,大寶玩著玩著睡著了,奶奶怕他躺著著涼,又拿了個毯子蓋在大寶身上。到了下午兩點多,大寶醒來了,應該說是被熱醒的。小冰掀開他的衣服,一大片一大片的痱子紅紅的,還沁出一層層的汗,著實把小冰嚇了一跳。
科學育兒,按照季節來穿衣比較好,給孩子穿太多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壞處:
一、讓孩子抗寒能力降低,娃以後對冷熱不敏感了
二、導致孩子不愛運動 、肥胖等
三、容易讓孩子長痱子、溼疹等面板方面的疾病。
這樁樁件件的壞處,每一件都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老人家自己覺得冷,所以以為孩子也絕對很冷,其實孩子代謝旺盛身體像個火爐,再加上一刻不停地動來動去,跑來跑去,很少會感到太冷。
六.教育理念不同,引起家庭不和有研究表明,中國目前80%的家庭矛盾來自隔代教育理念不同產生的矛盾。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在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
曾看過這樣一則訊息,說南京有個冷先生,一直忙於事業,38歲才結婚,40歲才生個女兒,女兒叫婷婷。一家人對這個姍姍來遲的婷婷喜歡得不得了。尤其是爺爺奶奶,視為掌上明珠,極力鍾愛。後來冷先生夫婦買了新房,與父母分開住,爺爺奶奶捨不得婷婷,將她帶在身邊,生活上的一切都由爺爺奶奶料理。婷婷到了13歲上初一時,生活上不僅不願自理,有時連飯都要爺爺奶奶喂,出門要爺爺奶奶幫忙穿鞋子。冷先生髮現這些情況,覺得婷婷被爺爺奶奶寵壞了。他意識到這樣下去會害了婷婷,便向父母提出讓婷婷與自己生活。但孩子的爺爺奶奶卻不答應,無奈的冷先生為了婷婷的未來,迫不得已通過法院,才將婷婷要回到自己身邊。
這件事在報上刊登後,引來了一片議論,有人說這是隔代親,是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不必大驚小怪。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是隔代寵,是過分的溺愛,只會害了婷婷。很明顯,一個13歲的孩子,在13年的人生成長過程中,一直被剝脫各種鍛鍊自理的機會,多麼殘酷。
因為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媽媽忍不住發了通脾氣,孩子被訓哭了,奶奶看著心疼,帶孩子離家出走,這個做法實在荒唐。作為奶奶,帶著孩子離家出走,是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陣營一起對抗媽媽,直接在行動上告訴媽媽,我和你不是一夥的。
前段時間一對翁媳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大打出手。公公覺得兒媳的教育方式過於粗暴,不忍心孫子捱罵,揚言“見她一次打一次”。翁媳之間鬧得不可開交,孩子也都看在眼裡。也許媽媽的教育方式確有不當的地方,但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最不該的就是當著孩子的面給媽媽的教育拆臺。
孩子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自然會在下一次犯錯受到責罵時尋求老人的庇護。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思維慣性:即使我犯錯了,也會有人幫我逃脫責任。可是,你護的了孩子一時,護不住孩子一世,小時候能幫助孩子逃離媽媽的責罵,長大後難不成還能庇護孩子逃離社會的懲罰?
類似的事件不勝列舉,如此溺愛可謂“毀人不倦”。
七.家校溝通不了,不利於孩子的培養教育為了方面幼兒的成長髮展,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是家園合作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對於隔代撫養的家庭來說,接送孩子的任務額就落在爺爺奶奶身上,因此這些爺爺奶奶就成了教師交流的物件。
爺爺奶奶有著與年輕家長不同的特點,他們寵愛孩子,注重孩子生活細節;他們思想較為固執,不易變通,喜歡以經驗代替科學,同時他們也愛嘮叨,眼裡只有自己的孩子。這給家園溝通帶來很大的難度,很多教師害怕與他們溝通,要麼儘量讓他們滿意,採取遷就、順從的辦法,要麼對他們的要求置之不理。
小一班有個小孩叫小寶,體質較弱,容易出虛汗,經常需要老師幫忙擦汗,小寶的奶奶很擔心小寶在園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顧,每天下午來接小寶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小寶的擦汗布,如果擦汗布比較幹奶奶就認為老師沒有幫忙擦汗,因而就不高興。小寶爸媽整天忙著做生意,無暇關照小寶,再加上小寶的奶奶嬌慣小寶,因此小寶養成了驕橫、放縱、自私的性格。
小寶奶奶送小寶到幼兒園,看見小朋友們在玩玩具時,只要小寶喜歡的玩具,她不管玩具在誰的手裡,她一把就從別的孩子手裡搶過玩具交給小寶。正因為她的“幫助”,小寶的玩具推成小山,別的孩子眼睜睜看著小寶一個人玩,有的孩子想跟小寶一起分享玩具,小寶動手就動手打人、抓人,要是小寶受傷了,小寶的奶奶要麼找老師評理,要麼找使小寶受傷的孩子興師問罪。
老師給她講事情發生的經過,她也不聽,或者認為是別的孩子欺負小寶,或者是認為老師責任心不強造成的。因為奶奶的固執,老師也沒法多說,最後小寶只能轉學。
有些生活的不太順利的老人總是有被害妄想症,他們的腦海裡每天都有著別人隨時要傷害他們孫子孫女的打算,而他們也隨時做好應戰的準備。每天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不問孩子“今天交到新朋友了嗎”這樣積極的問題,而是整天問:“今天有人欺負你嗎?有人欺負你一定要告訴爺爺哦,告訴老師……”
真可怕!
隔代教育絕對不能替代親子教育,它應該只是親子教育的補充,作為老人,要學會與兒孫保持界限。現在很多媽媽離職做全職媽媽,也正是因為意識到隔代教育的缺點。
-
1 #
-
2 #
隔代親不是隔代寵,隔代親和隔代寵是兩個層面上的東西,親是有節制的寵是無節制的,但凡有理性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都不會過分溺愛小孩子的。
-
3 #
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情何以堪
-
4 #
你一定小時候無過被家裡老人疼愛的那種感覺,或你同你婆婆關係不好,所以寫這篇野。但我贊同你孩子一定要自己帶這個觀點。
-
5 #
隔代親沒有任何問題!無原則的寵愛不是每個老人都那樣!你說的一文不值!可能你的爸媽!公婆,也許都不在了
-
6 #
不管隔代不隔代,親是難免的。老的對小的親,多數不圖別的。也就是不一定要圖報。你要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隔代親,到頭來就不會覺得一文不值了。心態是重要的!
-
7 #
爸媽疼兒女有5o%的回報率丶爺爺疼孫子大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你見過有幾個孫子養爺爺奶奶老的???
-
8 #
支援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帶,自己帶不了還是自己父母帶的好
-
9 #
請自己帶孩子!沒有人願意帶,
-
10 #
錯!我還得跟兒子、兒媳親,跟親家親,讓孫子跟外公、外婆親,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 我相信人格是健全的,如何管教他是另一個議題。
-
11 #
我家孩子姥爺每天都給孩子糖吃,唉。。。他還是個醫生呢,還天天看養生節目呢。。
-
12 #
身體健康帶人是快樂的事情。還怕不給你帶呢,不然老只能守著一堆泥巴。
-
13 #
寫的不錯分析的到位說的全面。
-
14 #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此事古難全!
不是隔代親,而是人老了就喜歡小孩子了,也有耐性了。跟老來得子一樣,不隔代也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