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是父母和家庭的一面鏡子,照出了生活的樣子!”每一個“有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其實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裡,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確還是存在著某種階級關係。可能很多父母會不承認,認為自己和孩子打成一片,是朋友。
但其實,在很多事情面前父母總是會以他們的身份“壓制”孩子,當孩子指出父母的錯誤的時候,個別父母總是會找藉口甚至轉過來列舉孩子的錯誤,他們不會正視自己的問題。
總認為“我沒錯”,即使錯了,我也是你的父母,接著照樣學不會改正自己卻老是指責孩子有各種毛病。還有一些孩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不滿的時候,個別父母當作笑話一般看待,甚至當孩子向自己傾訴遇到的挫折的時候,也只會輕描淡寫的說一句多大的事。
他們從來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總是覺得他們是父母,他們很忙要養家餬口,這些事對他們而言不值一提。漸漸的,孩子什麼也不說了,因為他的傾訴得不到任何人的重視。
其實真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祕密:
每一個“有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家庭的樣子
01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父母的問題昨晚因為兒子在爸爸督促他聽英語時,又迸出的一句“你自己都不會,還要我每天聽。”狠狠地教訓了他一番,弄得兒子眼淚都流出來了。
他一個人在房間生悶氣,連今晚期待的家人共享節目——看電影《孔子》的時間到了也不出來,後來妻子總算哄他出來了,陪著他看完了全片。
還問了很多關於“魯國是現在的山東,那宋國是哪個省,孔子是在兩千多年前,那之前是不是就是恐龍時代呢,孔子是不是因為這樣倒下就死了(孔子連續飢餓幾天彈古箏時突然倒地)這個留很長白頭髮的人(衛靈公)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的問題。
多可愛的一個孩子,雖然我常記得不久前看的一句話“大聲示威和發怒永遠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可有時還是忍不住大聲訓斥孩子。“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父母的問題”,昨晚的這件事,該反省的人是我,而不是孩子。
02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身邊,可惜太多家長卻不知道,令人惋惜“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解救孩子時,卻剝奪了孩子的能力感”——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
郭德綱說得好,望子成龍的父母,自己都不是龍。
在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傾聽,不溝通,忽視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去責罵,甚至拳腳相踢,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一位網友在長沙地鐵看到這樣暖心一幕,等地鐵的時候,一個寶寶問腳下踩的腳印是幹嘛的,爸爸媽媽還有外婆,特別耐心地給他解釋是排隊的,並且整齊地排了隊給寶寶看。
家教好的孩子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
地鐵車廂內孩子把爆米花灑在地鐵車廂父母跟孩子一起一粒一粒撿起。
或許這些舉動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最有力量
一個孩子在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家長髮現之後寫下道歉信,並留下全部書款40元錢,一大早從門縫裡塞進書店,道歉信如下:“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您店裡拿了四本漫畫書,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我給您把錢放裡面了,對不起。”
孩子總有犯錯誤的時候,關鍵看家長如何處置
早高峰,坐在後座的孩子將優酪乳盒隨手扔出窗外,父親隨即下車,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教育並將優酪乳盒撿起,放回了車內。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03假如只培養孩子一項能力,那就是自立能力,不要讓“毀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耽誤了孩子的一生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自己洗衣服等等。在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採取間接的方式去幫助孩子,一段時間後讓孩子完全獨立去做。這些與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比如,家長可以故意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孩子自己用腦袋去想,得出圓滿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表示自己解決不了,讓孩子幫忙。這樣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父母不要替孩子表達,少說像這樣的話——“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讓孩子只說“對”“是”“好”這樣的話,讓孩子自己將想法完整表達出來。
逐漸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
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或角色,賦予他責任,完成後對其進行鼓勵。即使孩子很小,也會因責任感而引發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慾望。
要有耐心
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是一項長期、繁瑣、細緻的工作,所以進行這項工作,家長應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係扣子,家長要先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耐心觀察,還要及時地鼓勵,耐心地幫助。這比家長親自替孩子穿鞋、係扣子自然要麻煩些,又費時間,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就是從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養起來的。
要遵循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在培養孩子獨立吃喝方面,1歲時教孩子用小勺吃飯,到1歲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獨立吃飯,還要教他用雙手拿著茶杯喝水,飯後用餐巾擦嘴。到兩歲半,孩子就能幹淨利落地吃完一頓飯。
平等相處、平等溝通
孩子會感同心受,年級雖小但很多家長命令式口吻和我永遠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請忘記養育者的身份,學會與孩子在溝通中保持平等,更不要“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掛嘴邊,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漸漸失去與家長交流的願望。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裡或可稱為朋友,平等溝通很重要。
最後,我想說,如果一直差孩子一聲道歉,那今天,請你放下所謂的面子,放下那高高在上的身份,蹲下身來,心平氣和地跟自己的孩子,真誠地說一聲:“爸爸/媽媽錯了,不應該……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會改變,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