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你咋這麼多話呢,還用得著你說嗎?
趕緊閉嘴,我不愛聽你說話!
你說完了沒有,說完了趕緊睡覺。
我和你說話你都不聽,你以後也別和我說話!
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
今年4月,上海發生了一件令全國網友痛心的事件:
一位媽媽邊開車邊與車內的17歲兒子發生激烈爭吵。在駛上一座高架橋時,憤怒的母親乾脆停車去批評兒子,完全不給孩子解釋的餘地。
沒想到情緒失控的兒子直接推開車門,從高架橋跳橋身亡,母親在橋邊失聲大哭。
曾經有教育專家說過:
引導孩子的人生,不是在孩子身上覆制我們的人生觀,更不是對孩子進行嚴苛的管控。
而是在孩子幼時,在尚不具備選擇能力和指揮時,傾聽孩子的聲音,引出孩子內心的渴望,幫助他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剛開口,就會打斷孩子,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孩子進行指責和評價,父母滔滔不絕地可以說出很多,但是唯獨喪失了傾聽的能力。
知乎上,一名患抑鬱焦慮症的女孩這樣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小學四年級時襲擊患過腫瘤,病痛來襲時,她勉強支撐著到媽媽教書的教室門口求救,想獲得媽媽安慰並訴說自己的恐懼,但不知情的媽媽卻搬了一個小板凳到教室外,命令她:你就坐這兒。
後來女孩厭學,媽媽以為是孩子叛逆期,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兒手上有拿著小刀劃過的10道自殘傷疤……
女孩說:我心裡是恨媽媽的,她每天在我身邊轉,卻從沒安心聽我說過話……
即使當時在病痛中,也沒有給她傾訴的機會,這讓她很絕望。
我們總在強調,要認同和肯定孩子,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認同和肯定呢?不是靠表揚,而是需要父母的傾聽。
拒絕傾聽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無足輕重,甚至在校園裡成為被霸凌的物件。
孩子就會說,我不想和你說話,說了你也不會聽。
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一點兒都不重要,而自己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一旦,孩子帶著這樣的想法進入到學校或是社會,他依舊不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地他就有可能成為被欺負的物件。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我並沒有這樣,我每次都讓孩子把話說完,可是為什麼孩子現在還是不太願意和我交流呢”?
真正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做到真正的傾聽。
什麼才是真正的傾聽?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派克說過,如果我愛誰,那就一定要關注他,而想要做到關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學會傾聽。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正聽著對方講話,但是腦子裡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
“傾聽是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慾望和想法,儘量去體會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和每個表情動作,去體會對方的感受。”
1. 聽話不要只聽一半,要讓孩子把話說完。
這個小孩馬上回答:當然給我啦。這個時候聽眾都笑了,覺得這個小孩這麼小怎麼有這麼自私的想法。然後記者又問:你為什麼覺得這個降落傘包要給你呢?這個小朋友回答:因為我想拿著這個降落傘包去取燃料。
但是,如果我們在孩子說完給自己的時候,就簡單粗暴地打斷孩子,那麼孩子會怎麼樣呢?他會感覺到委屈,感覺到自己不被接受。
因此,當我們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無論孩子說了些什麼,我們都要讓自己冷靜,聽孩子把話說完,很有可能,當你聽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錯得有多麼離譜了。
比如,有的孩子會突然告訴父母,“我不想上學了”。
父母一聽就炸了,“你怎麼能不想上學了呢?那你想幹什麼?以後沒文化你怎麼活啊,你都養不活自己,我們還怎麼指望你啊?”
父母噼裡啪啦地說了一大堆,之後孩子委屈地去上學了,但是父母也覺得自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可是,父母有想過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嗎?也許是在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也許是昨天被老師冤枉了,他說不想上學,只是在發洩情緒,如果父母問清楚原因,讓孩子發洩出來,他就沒有問題了。
但是,父母只是直接對孩子進行了評價,然後讓孩子回去上學,其實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孩子在向父母傳遞資訊的時候,很多時候並不是希望父母來解決問題,而僅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找到一個發洩的出口。
第三點,傾聽語言背後的情緒,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阿黛爾·法伯曾經說過:“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很多孩子說出來的話,並不是隨便說著玩兒的,往往都有深層次的含義。
所以,我們也不能僅僅根據字面意思去思考,而是要去找到背後的情緒,之後理解孩子,感受孩子。根據孩子表達的內容,給予孩子積極的迴應與關注,與孩子一起面對,做到與孩子“同頻共振”。
孩子說自己不開心,我們父母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為何覺得不開心。之後,我們可以選擇抱一抱孩子,其實不論發生了什麼,我們可以先去安慰和安撫孩子,之後再去想如何去處理問題。
這樣孩子就會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獲得安全感,從而越來越多地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
所以,真正的傾聽並不僅僅是聽孩子說了什麼,而在於傾聽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