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玩重要?還是學習重要?”相信很多媽媽都曾經這樣問過孩子,不過孩子們心中的答案跟他們的父母卻常常不一致。

有位媽媽曾經這樣抱怨:孩子挺聰明的,就是貪玩!哪怕只把玩的精力放一半在學習上,他都能從學渣秒變學霸。學習和玩,哪個重要,他怎麼就不明白!

儘管父母每天教導孩子“你現在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學習的重要性,可遠遠不及遊戲、動畫和玩具。

這並不僅僅因為孩子們天生貪玩,也並不是因為學習太困難——許多遊戲都挺困難,孩子卻有毅力克服它們,而是因為在父母的日常監督中,無形中導致了孩子的認知失調,讓孩子調低了學習和作業的“優先順序”,誤認為學習“不重要”。

“認知失調原理”,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費Stinger提出的,他發現人們傾向於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理由,總是為自己辯解、自我說服。

神經外科醫生約翰德爾加多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一個電極植入病人喬治的大腦。當醫生遙控電極時,喬治會不自覺的轉頭,但並不知道這是遙控電極的結果。但是,喬治並沒有提出自己“莫明轉頭”的疑問,而是告訴醫生自己在“找拖鞋”、“聽到一個聲音”、“我閒不住”。

那麼,“認知失調”又是如何發生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調低了孩子心中“學習”的優先順序呢?

“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

孩子:“為什麼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一定是因為電視更好看。“

樊登讀書會曾有一期這樣講到:當你跟孩子用“寫作業”來交換“看電視”的權力,孩子就很自然的把“看電視”的重要程度看得更高,而把“寫作業”看作為了看電視而不得不做的艱苦努力。

幾乎所有的“交換”都會讓孩子產生認知失調,讓他誤認為那個獎勵才是真正重要的,是他真正想得到的。否則他又為什麼要為此付出“寫作業”的努力?

你以為在嚴格監督孩子學習,其實卻降低了學習在孩子心中的優先順序,反而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在了“電視”上。

“再看手機就罰你抄一百個單詞!”

孩子:“我寧可頂著懲罰的風險、媽媽的咆哮,也要繼續看手機,看來我是真的愛它。”

多年來對於兩個孩子的養育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懲罰和咆哮除了讓自己生氣以外,真的沒作用。原因就在於,它引發了孩子的認知失調:把本來一件可有可無的普通娛樂,上升成了孩子不惜冒著挨說的風險也要做的“熱愛的事”。

您以為的嚴格控制,卻是真正把孩子推進“玩樂陷阱”的幕後推手。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了解了孩子的這種“認知失調”的心理原理,我們就可以遠離那些教育誤區,反而利用起“認知失調原理”,讓孩子調高學習在其心中的優先順序,很自然的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下面的兩個方法看起來可能有些反傳統,但都是我兩個兒子的真實案例,許多媽媽嘗試之後,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最小的獎勵和最小的懲罰

認知失調原理的一個預測是“不足報酬”效應:最少的外部理由,能帶來最大的興趣。而最少的懲罰,反而帶來最大的抑制作用。

費Stinger經過四年的研究證實:如果外部的理由不足以證明我們行為的合理性,我們會通過內部心理活動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

簡單的說,當孩子因為堅持練琴而得到了一輛遙控車,他就會認為練琴的行為是為了得到遙控車。而當孩子堅持練琴僅僅得到一張沒啥用的小星星貼紙,他就會從自己身上找理由:因為我喜歡彈琴。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最少的懲罰”上。當孩子因為偷看手機而被臭罵一頓,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現在放下手機,是因為怕捱罵;這一定會刺激他發現那些家長沒有注意到的時刻,然後偷偷的玩起來。

而如果在孩子偷看手機的時候,你只是把手機收回來,並輕巧的說一聲:“超時了。”

那麼下一次,孩子放下手機的時候,他就會在自己身上找理由:是因為我覺得現在必須放下手機,做些有意義的事兒。

這其中的差異,相信每位家長都能感受得到。而我自己也是在取消了孩子所有關於手機的懲罰之後,反而“管”住了孩子對手機的那份“癮”。

“別學了”的力量

晚上5歲的兒子玩汽車軌道上了癮,結果到很晚才想起來彈琴,讓我來陪他。

“不行,今天不能彈琴了,太晚了,你該睡覺了!”我直接拒絕。

孩子:“求求你了!”

我:”那就沒時間讀故事了。”

孩子:“那麼不讀了。”

我:“寧可不讀故事,也要彈琴?”

孩子:“對,一定要談。”

那天孩子的琴彈得無比順利,因為這是他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而睡覺前他又開始求我親子閱讀,最後好說歹說把日常的兩章減少到一章,小傢伙雖然不太滿意,還是勉強同意了。

這就是“別學了”的力量,有勇氣和膽量跟孩子說出“別學了”(當然不是賭氣說),您會發現孩子反而變得特別要學,這就是“認知失調原理”在起作用。

如果您認為這隻對小孩子有用,那就太小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了。

12歲的老大那天有些“拖拉”,到了晚上十點,我要求他“不學了”,保證睡眠。孩子非常不情願的收好書包,然後洗澡睡覺。

後來我發現,他自己定了一個凌晨4點起床的鬧鐘,偷偷起來把作業寫完了。

如果,我當時是指責他“玩了太久手機”,他會覺得自己付出的“晚睡覺、媽媽鬧”,這一切都是為了手機。但是,當我不提手機,反而把焦點放在“學習”和睡覺的矛盾上,孩子就會產生“就算不睡覺,也要把作業寫完”的認知。

學會使用“別學了”的力量,放棄物質獎勵和嚴酷的懲罰,孩子反而開始主動把“心思”放在了學習上。當然,要做出這樣的改變並不容易,它需要的首先是您自己的勇氣和耐心。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請讓他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