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這個資訊極其發達的時代,手機成為每個成年人的標配。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我的孩子學習不上心,都把心思花在玩手機、打網遊上面去了。”可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也依然在埋怨:“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手機才是他們的孩子。”

在《少年說》第二季中,有一個小男孩哭著朝著臺下的父母大喊:“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緊接著,他繼續控訴:“我在想讓你們陪我講話的時候,你們在幹什麼?玩手機!”

聽到這裡,父母似乎感覺到了孩子心中的不滿,媽媽開始朝孩子揮手,喊了一聲“寶寶”,似乎想安撫孩子的內心。可心中早已不滿的孩子,繼續發洩著自己的不滿:“我想讓你們陪我出去走一走的時候,你們在幹什麼?玩手機!”

此時,站在臺下的爸爸不服氣了,他開始反問兒子:“你覺得王者榮耀跟吃雞遊戲好玩嗎?”孩子大聲的回答道:“在沒有你們陪伴的時候,我覺得它是我唯一的陪伴者!”

我們看到在很多家庭,孩子都成了手機的傀儡,巴不得時時刻刻都玩著手機,打著遊戲,刷著小視訊,追著電視劇……可當家長在抱怨孩子無比墮落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的源頭是什麼?作為父母,曦曦媽建議各位把以下幾點,好好琢磨琢磨,反思反思。

(1)你所謂的陪孩子,是怎麼陪的?

上週末,帶女兒去遊樂場玩耍,遇到一個和父母大吵的小男孩。看上去五六歲的小男孩,捉著媽媽的衣角,希望媽媽陪自己一起去玩。這個時候,媽媽開始推卸責任:“這個遊樂專案我很怕,喊你爸爸陪你吧。”

小男孩興高采烈地邀請一旁正在打遊戲的爸爸,可還沒等他開口,爸爸就開始氣勢洶洶地對他說:“不要打擾我,沒看見我馬上就要輸了嗎?”父母之間相互的推辭,讓小男孩瞬間情緒崩盤,他哭訴道:“說好的陪我出來玩,你們陪的我什麼?一個這樣怕那樣怕,一個從頭開始就玩著手機。”

看完這一幕,曦曦媽的內心很受觸動。在很多家長心中,他們所認為的陪孩子,就是孩子在自己身邊,孩子玩孩子的,父母玩父母的,互不幹澀,互不影響。請問這樣的陪伴,也能叫陪伴嗎?

(2)孩子的內心想法,你是否真的在意?

家長們總是習慣性地告訴孩子:“你是學生,不能玩手機,不能打遊戲,不能玩電腦。”可反過來,孩子開始反問為什麼父母可以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就開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了——“因為我是家長。”

玩手機、打遊戲、玩電腦等,是家長的特權嗎?雖然家長把這個梗給孩子重複了無數遍,但其實一點信服能力都沒有,所以孩子壓根就不信。孩子開始敏銳的感覺到家長對自己的不上心,開始把自己和遊戲、手機等進行對比,結果發現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地位確實不如它們。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是脆弱的,家長對自己是否用心,孩子自己中心早已有數。可又有多少家長,在發現孩子的真實想法後無動於衷,視若無睹的呢?

(3)你所有的不負責任,都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有些家長就是不信邪,非覺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奇才,根本不需要別人指點和輔導,就能取得好成績。可努力和回報總是成正比的,你在孩子的身上時間花得越少,你收穫的也會比別人少。

鄰居家有個上一年級的孩子,孩子和媽媽很親熱,但跟爸爸一見面就像仇人,一點都不待見爸爸。爸爸為此很苦惱,經常莫名其妙的朝著孩子和孩子媽媽發脾氣,一會兒指責孩子白眼狼,一會兒覺得是孩子媽媽挑撥了他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回覆爸爸:“你就是不愛我,你每次見面不到一分鐘就要把我弄哭,我不喜歡你。每次讓你陪我做一件事情,你都是推辭,你究竟陪過我什麼?”

不負責任的家長,面對孩子的質問有的能夠一時自省,有的甚至連自省都沒有,反而覺得自己的孩子越界了,竟敢教育家長。父母對孩子不責任,孩子身上的某些行為習慣總能反映出這一點,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好好琢磨這個問題。

————————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出現的每一個壞習慣、壞行為,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應該先反思自己。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難以彌補,希望每個家長都能負起責任,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42天剖腹產月子餐,一天5頓吃不膩,智小廚推薦第21天食譜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