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早上,在校園外的步道上,我遇到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具有微笑著趕路的能力。

當時我們兩人都騎著車。在面對面需要錯車的時候,我早早就靠邊停下。我心想,"讓孩子先走吧。"學校的第一遍鈴聲已經響過,他還有兩分鐘就要遲到了。

讓我驚訝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他也早早地跳下車,推著單車從我身邊走過,一點兒焦急的表情也沒有,甚至還帶著笑容。

(一)什麼是微笑著趕路的能力?

我借用上學遲到的事情來舉例,但是,這個能力其實不侷限於這一件事。

當形容一個人具有"微笑著趕路"的能力,我是想說,他具有把事情和人格分開的能力。他能夠看清楚:這件事做得不好,是這件事還可以改進,而不是我這個人有問題。這個能力很重要。

還是用遲到來舉例。守時是一項重要的品質,而遲到是需要改變的。但是,有沒有比不遲到更重要的事情呢?

就像前面講到的那個男孩,面對快要遲到的局面,他卻選擇了尊重別人。他沒有急慌慌地從我身邊呼嘯而過,而是下車推行,這避免了窄路錯車可能發生的剮蹭和受傷。

只有他能夠包容遲到的行為,具備了把人和事分開的能力,他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麼,這個能力是怎麼來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想要孩子具備對自己的高人格評價,能夠把人和事分開,需要父母有平和的情緒。因為,父母的情緒,恰恰是破壞孩子這項能力的強大武器。

(二)父母的情緒,干擾了孩子的成長

曾經,有一位朋友向我訴苦。她說,"兒子已經上小學高年級了,早上起床卻總是磨磨蹭蹭,怎麼說都沒用。"

"我說也說了,打也打了,甚至幫他管理時間管了一年多,但是他就是學不會。現在我一催他,他甚至要跟我對著幹!"

看起來,是孩子的行為有問題,他磨蹭拖拉,能做到卻非要和媽媽對著幹。但是,孩子的行為不夠好,與我們的情緒失控要發脾氣,二者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嗎?

我對這位朋友說,"第一,你把事情還給孩子。你幫他守時100次,不如讓他自己感受遲到1次,效果來得好。第二,你小時候,媽媽是不是常常因為磨蹭的事情批評你?"

媽媽想了想,說,"是,小時候我稍微慢點兒,我媽就總說我!"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得不夠好,所以我們要發火。恰恰相反,是我們的情緒干擾了孩子的成長。就像這位媽媽,因為小時候捱罵的經歷,她對磨蹭的容忍度特別低,看見孩子慢一點就想發火。長久的親子矛盾,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仔細想想,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心裡是不是充滿了對孩子的憤怒和失望?這個狀態下的潛臺詞是,"你怎麼這麼糟糕!"

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一點,這就是對孩子的低人格評價。於是,孩子被激起了敵對情緒,他不再關注遲到的事情本身要怎麼解決,轉而和父母對抗。

這麼長時間都解決不了的局面,真的能說是孩子一個人的原因嗎?

(三)我們控制不住的情緒,往往另有來源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終身成長篇)》一書中,武志紅老師講到這樣一個故事。這是另一位諮詢師的經歷。

在學習心理學之前,這位諮詢師常常因為吃飯被耽誤而情緒失控。比如送餐的人來晚了, 他就會忍不住發怒,狠狠教訓送餐的人一頓。

如此情緒失控的原因是什麼呢?在學習心理學之後,他逐漸明白了:

小時候,他的父親常常在晚飯前懲罰他"面壁",一罰就是三個小時。捱餓很難受,但是當初的孩子,不敢對父親表達。

長大之後,這份被壓抑的憤怒一有機會就要冒出來。送餐晚一會兒,對他來講就是難以抑制的憤怒。

當我們跳出這件事來看,就有機會意識到,情緒的強烈程度與這件事的影響並不相當。前面講到的磨蹭的事情,也是一樣的。

當孩子不懂把握時間,遲到了,媽媽可不可以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聊一聊?

"遲到的滋味不好受吧?"

"你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按時到學校嗎?"

"這個辦法效果怎麼樣?需要換一個辦法嗎?"

孩子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總是需要時間,需要試錯的過程。但是因為情緒,媽媽無法給孩子這樣的成長空間。只要他稍有磨蹭,媽媽的火一點就著。

這樣強烈的情緒,來自於媽媽小時候對批評的恐懼。而孩子,成了媽媽童年傷痕的替罪羊。

(四)保持覺知,懂得與情緒的相處

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靠壓抑,而是靠懂得情緒的真正來源,懂得與情緒相處。

首先,保持覺知。

當心中的情緒翻滾不休時,請保持覺知,明白我的情緒有它的原因,而與孩子的行為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如果能夠保持覺知,情緒就不會那麼容易爆。

第二,先溝通情緒,再處理事情。

第三,如果孩子確實做得不妥當,在表達憤怒的時候,請把人和事分開,避免對孩子的指責和人格攻擊。

《媽媽,請這樣愛我》,是家庭教育專家林巨老師的著作,其中講到一個發火的故事。

小朋友們紛紛往地板上扔瓜子皮,一眨眼的功夫,教室裡一片狼藉。

曹老師很生氣,她站起來說,"不許再扔了!我很生氣!真的很生氣!你們知道嗎,這個地我足足掃了十分鐘才掃乾淨,掃完後我又拿著大拖把拖啊拖,拖了十分鐘才拖乾淨,現在一下子變得這麼髒,我真的很難受。"

曹老師很生氣,但是她自始至終也沒有指責小朋友們,只是在說自己的心情和感受。過了一會兒,小朋友們主動來收拾地板了。

曹老師很感慨。她說,以前遇到這類事情,我很生氣,就會批評他們,指責他們,甚至訓斥他們。孩子們很害怕,也有的孩子會鬧得更厲害,但是,從來沒有人幫助我幹活……

指責,從來就不是教育,而是在發洩情緒。

面對指責,孩子們感受到被攻擊,就很難有心力來面對現實的事情。當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去指責孩子,他們反而開始體諒我們,開始思考事情要怎樣解決。

詩人魯米在《客棧》這首詩中,將做人比喻成一家客棧,將各種情緒比喻成不同的客人。他說:

無論誰來,都要感激因為每一位都是由世外派來指引你的嚮導

我們的情緒有它的緣由。如果我們允許情緒,懂得面對情緒,去傾聽它所表達的被我們忽視的過往,這時候,孩子才有了成長的空間。

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懂得面對自己的情緒。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補鈣的家常靚湯,芋頭豆腐鮮蝦湯,給寶貝補鈣,還是食療更放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