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有堅毅的生命力,就要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要怎麼學會呢?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不要把過錯推給別人,當孩子做法不對的時候,也要給予適當的責罰。
每次聽到媒體報道有關自殺的訊息時,總會感到異常的心痛一有人因為失戀;有人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甚至只是因為一次小考不及格;有人因為跟父母吵架....但凡能算得上原因的都有可能成為他們自殺的理由。
仔細想想這些原因,真的到了讓人必須放棄生命的地步嗎?勇於接受失敗,並用正面思考讓失敗成為下次成功的關鍵,那麼失敗不見得是悲慘的,反而會成為成功過程中最光榮的傷痕。但是,現在的孩子似乎失去了正面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面對挫折的勇氣,問題出在哪裡呢?
先來看看下面的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
三年級的亮亮在自己家門口遇到騎著單車經過的賀賀。
賀賀:亮亮,我要去公園騎單車,你去嗎?
亮亮:想去,可是我不會騎。賀賀:沒關係,我教你啊!
亮亮:不行,我媽媽說騎車很危險,會受傷的。
賀賀:不會,在公園的空地上學,不會受傷的。
亮亮:可是,像你在路上騎,萬一被車子撞到.......
賀賀:我們可以推車到公園去啊!
亮亮:。。。。
賀賀:走吧,沒事的。
亮亮禁不住邀約,與賀賀一起前往公園
在公園裡,賀賀示範了騎車的姿勢,然後扶著單車讓亮亮上。
第一次踩車,不到5秒鐘,亮亮就跌倒了,摔得滿身塵土,褲子磨破了一點。
亮亮立刻說:“好危險的,我不要學了!”
在賀賀的鼓勵下,繼續第二次。
還是撐不到5秒鐘,亮亮又摔倒了,這次摔到水泥地.上,膝蓋也磨傷了,出 現 了- 點 點血絲。“啊,我受傷流血了,都怪你,我媽媽一定會訓我的。”
回到家,當然被媽媽訓了一頓,亮亮更是覺得騎單車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他覺得自己這輩子也學不會騎單車了。
一些家長愛子心切,生怕孩子受一丁點苦,有意無意地替孩子去承擔某些本應由孩子自己面對的困難和挫折。他們這樣做,不僅使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更失去了早期人生中一種珍貴的體驗,並且對孩子的個性和心理也起到了不利的影響。
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無法接受挫折,所以很快就選擇放棄。他們不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除了玩一些簡單的遊戲,剩下的時間就是幫家裡做家務。現在的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做家務,甚至有的孩子都已經快小學畢業了,還不曾自己剝過雞蛋,這種替代勞動甚至讓很多孩子以為西瓜都是沒有籽的。 因此,孩子無法在挫折中享受完成工作的成就感。甚至很多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還理直氣壯地責怪父母:‘都怪你忘了幫我帶水彩筆,害我早_上被老師批評。’“唉呀!你怎麼沒有幫我帶那件紅色外套來?我還想讓同學看看漂不漂亮呢!
我最愛喝果粒橙了,你沒帶,叫我怎麼吃飯,天還這麼熱!......
現在的孩子,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幫他們做好了,他們只要依照父母鋪好的軌道前進就好。但一遇到超出軌道的狀況,便立刻不知所措,然後怨天怨地,最後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就開始學壞,開始墮落,總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了。
如果孩子從小就備受寵愛,自視頗高,沒有想到在團體中“一山還比一山高” 因此有了“輸不起”的感受;或者從來沒有遭遇挫折、解決困難的經歷,當真的面對挫折時, 就有了“不知所措”的感受。
無論是“輸不起”還是“不知所措” 都不是家長樂於看到的情況。要讓孩子有堅毅的生命力,就要學會運 用“挫折效應”,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挫折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孩子要健康成長,就必須經歷和接受挫折。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呢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不再把過錯推給別人,當孩子做錯的時候,也要給予適當的責罰。
有一段時間,家長流行把“愛的教育”掛在嘴上,讓人誤以為所謂“愛的教育”就是不打不罵。其實,錯了就該接受指正,而指正中也可能包含適度的責罰。
其實,讓孩子學會接受挫折,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當問及孩子遭遇困難怎麼辦時,孩子的答案驚人的相似找爸爸媽媽,找老師。究其原因,一是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過少,二是家長在孩子遭遇挫折時不注意積極引導,孩子自然就沒有獨立面對挫折的勇氣,也沒有自己獨立戰勝挫折的意識。
其次,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家裡的家務也應該讓孩子去適度地擔當一些,讓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去品嚐成功與失敗的感覺。
洗碗沒洗乾淨,當然要重洗;掃地沒掃乾淨,當然要重掃。人的一生中,不就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嗎?總會有做不好的時候,做不好,重來一次,直到做好為止,沒什麼大不了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 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只因第一次沒有成功就放棄,這不代表孩子沒有能力,只能說明他沒有認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從小就要讓孩子養成認真對待小事的良好態度,等到將來遇見大事的時候才能處變不驚。
當然了,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父母應
用 你能 行” “試一試 “相信自己”等話語鼓勵他去戰勝挫折,並幫助他分析受挫的原因 ,使之在一次次的較量中形成 “我能行 ” 的思維定式,充滿信心地迎接挫折,戰勝挫折,慢慢養成自信的個性特點。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正視挫折的重要性,讓孩子自己去堆一個不會倒的積木, 而不是在孩子連試都沒試以前, 就先幫他把積木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