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家庭是孩子最熟悉、最依賴的環境。在家裡,父母要教導孩子邁開獨立的步伐,開啟對這個世界最早的認知;還要向他們闡述人情世界的固有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的複雜性和可思考性。家庭,是教養的開始,更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為什麼大人可以,小孩卻不行?—— 理解“負責”的真正含義

孩子總是渴望能自己做決定,但是很多家長不肯放手。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一步步逐漸為自己負責的過程,而家長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也是放手,而不是約束。所以不妨讓他們了解每件事情的利弊,在能負責事件後果的前提下自己做決定。

“為什麼小孩子什麼事都要徵得爸媽的同意?”

“以身作則”應該是大多數人都同意的教養方式,因為只有自己認同某種價值觀並實踐它,才能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所有的事情都要這樣嗎?

在我們家,除了我和老公專心陪妹妹玩或做功課的時候,電視幾乎都開著,也並沒有為了孩子刻意避開新聞。雖然如此,我們對她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仍有所限制:吃飯、吃水果時,可以讓她選擇頻道看電視;知道有什麼好的影視節目,我們會記下來一起欣賞。

一直以來,這樣的默契都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也不覺得要改變這個生活習慣。

直到有一天,妹妹吃完水果後仍不想關電視,我瞧了電視一眼,告訴她:

“嗯,好像正演到精彩的地方呢,不然你自己選個段落再關掉吧。”

妹妹溫順地點點頭,然後淡淡地問:“為什麼大人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看電視,小孩都要問爸爸媽媽啊?”

“那你覺得應該要怎麼樣?”我反問她。

“我同學都可以自己決定,而且他們的爸爸媽媽也沒有規定看多久。”

公立小學真的是個迷你社會,不同孩子的行為展現出來的是不同家庭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接觸來自更多元背景的同學,對每個孩子而言都是種挑戰—— 挑戰爸媽原本建立的“規則”和“道理”。

雖然我心中早有準備要“接招”,但這天來得還真是快!

“負責”是什麼意思?

“哦,你的意思是你比較喜歡那樣嗎?”

“也不是喜不喜歡啦,你不是常常教我‘要對自己負責’嗎?”

我心中嘆了口氣。這種迂迴的回答來自天性,而且還拿平常的話堵我的嘴。瞧她一臉氣定神閒的樣子,我可不能失了風度,不過,妹妹陰錯陽差地問了個充滿哲學思考的好問題。

“那你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負什麼責嗎?”我順著話反問。

妹妹愣了一下,一時轉不過來。

“‘負責’的意思不是隻有做決定而已,還要關注做這個決定之後所產生的結果,並且要能承受那個結果為自己和別人帶來的變化,這叫作‘負責’。”我放緩速度慢慢說。

我也沒背過“負責”的字詞解釋,看來等會兒要去查一下。

“你先把這段電視看完,看完後我們再說吧。”

廣告時間結束,節目開始了,我打算先滿足妹妹的願望,順便觀察她能不能自己把電視關掉。

能對自己負責,小孩也能做主

到了下一個廣告時間,妹妹自己按遙控器把電視關掉,我趁機再度開口。

“嗯,你很厲害哦!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點連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呢。”

我接著又提出剛剛尚未結束的問題。

“你剛剛說要‘負責’,那你知道看電視為什麼要有限制嗎?”

“眼睛會壞掉,會變笨。”妹妹回答。

“對,電視、電腦跟手機一樣,裡面都有藍光,會傷害眼睛,眼睛一旦壞掉是無法補救的。至於變笨,更是花多少力氣都恢復不了。請問這是可以用‘負責’解決的嗎?”我把後果再陳述一次。

妹妹搖搖頭。

“所以首先,我們要分辨什麼事情的後果是無法改變的,不是誰說要‘負責’就可以解決的。那你要不要舉例看看,什麼事情是你現在可以自己‘負責’的?”

“嗯⋯⋯穿什麼衣服、做什麼活動、吃什麼。”妹妹說出平常我請她自己負責的幾件事情。

“沒錯。隨著你長大,學到更多知識,就能決定更多事情。或者你越來越能夠管好自己,那麼爸爸媽媽就越能放心讓你自己做決定。比如說吃糖果、吃冰淇淋這些事,你已經知道食物的各種相關知識,現在可以自己判斷,根本不需要問我們了,對嗎?”

妹妹驕傲地點點頭。

讓孩子學會負責,家長要“以身作則”

“可是媽媽,那大人看電視看很久,不是也不能自己‘負責’嗎?眼睛一樣會壞掉啊。”妹妹提出另一個關鍵問題。

“是啊,所以新聞不是老是說很多大人看手機、打遊戲,眼睛都提早壞掉要開刀嗎?大人也需要練習管理自己,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很好。但在別的事情上,大人長大後擁有的能力比較多,所以可以比小孩多一點自由。你要不要想想有什麼例子?”

“嗯⋯⋯想不出來。”妹妹誠實地說。

“比如說,什麼時候睡覺這件事,大人和小孩就不一樣。小孩因為正在長身體,所以需要的睡眠時間比大人多,而大人需要做的事情也比小孩多很多。如果爸爸媽媽十點上床,你才要跟著睡覺,你覺得合理嗎?”睡覺一向是“以身作則”的熱門範例。

妹妹搖搖頭,說:“要是爸爸出差,晚上比較晚回來,十點睡也太早了。”

“所以‘大人怎樣,我也要怎樣’這個想法,不能用在所有事情上。但如果你已經有把握可以管好自己,那麼請你告訴爸爸媽媽你想多做一些決定,因為你知道要負哪些責任了,好嗎?”

我越說,心中越開心。

“還有,你已經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負責’了,所以看電視這件事情也交給你吧。不過,若媽媽以後忍不住又囉唆,請你提醒我一下哦!我也會努力管好自己嘴巴的。”

我說完最後的結論,妹妹笑了出來。

“以身作則”不是約束家長,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裡並非在討論“如何協助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因為這個問題值得更深度的探討,也有其他方面的思考角度。我和妹妹的討論,只是簡單地碰觸“負責”和“以身作則”的問題,我們兩人在其他個別事情上,也有更多類似的思考。

“以身作則”絕對是個好方法,尤其在建立孩子價值觀、傳遞道德品格等抽象概念,像誠實、勇敢嘗試、同理心、協助他人等時更顯得舉足輕重。

然而,將“以身作則”無限上綱的結果,就是會讓大多數父母覺得犧牲自己、壓力重重,無法享受教養樂趣,而且容易讓堅持的原則半途而廢,既達不到原來的示範效果,也等於間接給孩子一個“失敗”案例。

沒有區別的“以身作則”也可能會讓孩子認為這是應該發生的“連帶關係”:要我做到,那你們也要做到。這樣的想法會遷移到其他人身上,所以可能連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甚至同學,也要一體適用。孩子很可能在還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有這個原則時,就開始變成“糾察隊”了。

不過,這可不是爸媽放縱自己的理由。“讓自己變得更好”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追求的人生目標。既能給孩子更好的示範,又能提升自己,這就是教養最大的價值,不是嗎?

思考的延伸

● 一起和孩子列列看,哪些事情是“大人可以,孩子還不行”的?雙方認知有落差嗎?

● 為什麼我們認為“孩子還不行”,是孩子真的缺少什麼能力,還是我們對孩子沒有信心?

● 我們能做些什麼,可以協助孩子擁有更多能力,讓孩子更行?

● 就算是大人,也都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如果不行,我們真的能替孩子決定什麼嗎?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學了很多教育理論,還是不會教育孩子?不妨試試“誘導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