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不久,我在逛商場期間,一位家長聽到他的孩子說了一句髒話,他立即舉起手來“扇”了孩子一巴掌。理由是把孩子的壞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罵人和打人耳光肯定更難接受。年幼的孩子甚至不能很好地理解髒話的概念,而且兒童本身就處於模仿和嘗試階段,罵人也是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出現的髒話。

如果父母一犯錯誤就毆打和責罵孩子,那麼將來孩子也可能成為一個暴力的人。

“不打就不會成功”、“棍棒之下出人才”,這些話每個人都一定很熟悉,但是,棍棒教育真的有用嗎?

“棍棒教育”不一定科學

著名心理學家、育兒教育專家李子勳表示,“毆打兒童最多隻能作為對兒童的威懾,而不能作為讓兒童服從的手段。”

要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把道理裝進他們的心裡,讓孩子們可以心服口服的服從管教。

打孩子似乎有顯著的效果,但是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他們會做出哪些行為抵抗。

如果家長將此作為教育方法,孩子們往往會在毆打的陰影下,他們的心理成長會受到影響。孩子不是用來大的,被打後,他可能依然不懂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及如何改正,打罵孩子是最沒有意義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可信的方式。

學了很多教育理論,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

不少寶媽會經常觀看育兒經驗,以方便自己教育孩子。

當孩子們調皮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耐心地和孩子們講道理,起初,孩子們還能聽。然而,寶媽不斷的嘮叨,以至於孩子們一聽到母親的教育就逃跑了,看來懂太多育兒經驗也不一定能夠真正的教育好孩子。

其實,孩子的不服從很可能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被說教,但依然不聽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某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臺上不聽的講,絲毫沒有要結束的樣子,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甚至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其實在生活中也一樣,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們就越不耐煩。通常情況下,孩子在父母說話之前沒有耐心,當父母開始說教時,孩子不會聽。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在叛逆時期的叛逆心理太嚴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長時間的教育會讓孩子崩潰,誰也不願意聽從“唸經”般的教育。

教育可採取“有畫面教育”

有一次,我在散步時遇到了一對母子。

母親正在給她的寶寶講故事,當她說“無精打采”時,孩子看起來很困惑,要求母親解釋。

媽媽用典故解釋,或者逐字解釋都沒有效果,最終她舉出動畫片的人物,說喜洋洋和灰太狼鬥爭時,灰太狼沒有了力氣不能追趕喜洋洋了,這種情況就是無精打采,寶寶聽完一下子就明白了。

當一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對父母的說教和原則沒有概念。簡單的語言教育對孩子來說太抽象了,難以理解,當然,孩子既不能記住也不願意去聽,相反,把孩子喜歡的事情變成故事,並且簡單易懂的告訴給孩子,不僅會增加教育的趣味性,還能幫助父母的說教被充分理解。

腦科學專家說過,人類的大腦對於文字資訊的編碼只有一次,而對圖形資訊則會有兩次編碼。因此,相較於文字資訊,圖形圖片更容易被記住。

教育可採取“誘導式教育”

在說服技巧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誘導說服”。“誘導教育法”就是以此為基礎,通過對兒童進行全面分析,找出培養兒童能力的好方法。

許多父母抱怨他們的孩子總是反對自己,並指責他們孩子的叛逆期太難管理,事實上,這主要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想法。

每個人都渴望擺脫約束,可以自己做決定,一旦你感覺被控制了,你就急於擺脫它,做相反的事情。這種行為越是被禁止,就越需要去做。而孩子年齡雖然很小,但他們也有這種心態。

一旦孩子的行為受到父母的過度干涉,孩子就會有嚴重的叛逆。為了擺脫控制,甚至會刻意的不服從管理。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應當先去尊重他們,並且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去解決矛盾。

著名文學家蘇洵就是“誘導式教育”的專家

在傳說中蘇洵的兩個孩子蘇軾、蘇轍小時候都非常調皮,不喜歡讀書。蘇洵用了許多辦法,都沒有什麼效果。有一天他心生一計,在孩子們玩耍的時候,就在孩子們能看到的範圍內悠哉的看書,而當孩子們打鬧到他附近的時候,他就故意把書給藏起來。

這樣一來,蘇軾和蘇轍就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父親到底看的什麼書呢?為什麼我們一過來就藏起來了?”

於是,他們便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將書“偷”出來看。久而久之,便將讀書當成了樂趣。最終他們也被世人們稱為“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為中國文壇上不多見的奇特景觀。。

而蘇洵的教育方式,至今也值得我們學習。

父母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誘導式教育”:

一、學會將道理變成故事

影象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學會講故事。最好以生動的方式結束一個故事。語言應該通俗易懂,要讓孩子真正的理解用意,當然,最重要的是把你想告訴孩子的真相用在故事上,這樣你的孩子就可以從故事中獲得靈感。

加拿大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曾經說,通過故事傳達的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二、將想傳遞的內容,誘導到孩子的喜好上

孩子們會對他們喜歡的東西更感興趣。例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父母講道理時可以融入這些動畫人物,他們才能更加理解教育背後的意義、當然,如果孩子喜歡某一種玩具、寵物或者喜歡什麼食物,都可以用於其中,主要還是父母如何去構思並闡述出來。

三、父母以身作則,用耐心和愛作為教育孩子的工具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引導者。孩子上學之前,每天都是父母陪著孩子,父母的行為會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成長。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對於孩子的頑皮,父母應該端正思想,耐心地找到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把孩子的愛好作為教育孩子的工具。

事實是,沒有生活經驗,許多真理真的很難理解。父母單方面的說教只會增加孩子的煩惱,卻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所以建議父母把教育變得“故事性”有“畫面感”,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誘導他進行反思。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父母對電子產品“又愛又恨”?了解這些方法,教孩子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