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開學第一課》中,董卿曾說: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原來管孩子也是有時限的。

我常聽一些家長說:“孩子小嘛,長大了就懂了。”每當聽到這句話,我總是在心裡默默嘆息,童年時期的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力,似乎被父母忽略了。

孩子壞了不去管,指望時間能讓他變好,和東西壞了不去修,等著它自動恢復的機率是一樣的。

就像是智齒,從最開始的不起眼到後面斷斷續續地隱隱作痛,你天真地以為忍過幾天就好了,直到疼得齜牙咧嘴,才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

智齒最佳的解決方式,而不是忍受,是拔掉。

孩子小,不是各種壞毛病的擋箭牌,也不是父母放棄管教的理由,不然等到他長大,性格、習慣、三觀等各方面定型之後,再想管卻是來不及的狀態。

任性妄為,要管

任性的孩子什麼樣?

不講道理,毫無約束,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想要什麼必須得到,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情感和感受。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任性的階段。

有的孩子聰明,他們會用任性撒潑的方式,去觀察父母的反應。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曾經有位媽媽帶孩子在煙臺長島旅遊,孩子拿了一塊石頭非要帶走,遭到工作人員提醒,這位媽媽不滿發飆:

“門票140拿塊石頭,咋了?”

“這麼熱的天,巡視別人去,兩三歲的孩子你想怎麼著!”

“孩子哭了,就拿一個怎麼了?”

你看,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很多父母不僅選擇滿足,還站在孩子一邊,助長孩子的任性。

實際上,這種態度才會真正地害了孩子。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往往越強,一次又一次縱容孩子的錯誤言行,甚至要求周圍的人都遷就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錯誤的是非觀,這種影響是很糟糕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孩子可以任性地活著,從任性到剋制,就是成長。

原則和底線問題,真不能由著孩子性子來。

壞的習慣,要管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孩子6歲前,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會滋生出很多壞習慣,比如愛玩手機、從來不做家務、不講衛生,如果大人不管,孩子長大後,這些壞習慣極有可能也會跟著他。

小時候只是沒有禮貌,長大卻可能沒有教養;

小時候只是玩手機打遊戲成癮,長大卻可能沒有有自制力;

小時候喜歡依賴父母,長大卻變成難以獨立......

看似不痛不癢的小毛病,慢慢地就演變成大問題。

有句話說:壞習慣渾然天成,好習慣難以養成。好習慣,難就難在日復一日的堅持。

記得小時候,母親經常督促我:“東西用完要物歸原處。”

比如回家衣服要整齊掛好,吃完飯,碗盤要放在洗碗槽,書看完要放回書架......

這些零碎的小事,我從前不放在心上。直到後來讀大學,進入集體生活,這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卻在無形中幫助我整潔地、有秩序地生活。

再後來,見慣了一些孩子日子過得渾渾噩噩,髒衣服亂丟,從不收拾房間,連窗戶上都積著一層灰,我才明白,整潔的房間,藏著的是好的生活習慣,還有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

而好的習慣,往往就是在童年時期養成的。

自私冷漠,要管

父母愛孩子,幾乎是幾乎是動物本能,但孩子會愛父母,愛身邊人,卻是需要大人慢慢教的。

你可以以身作則,也可以假裝不經意引導,但總歸要讓孩子明白,所有人給他這一切,是愛,不是理所當然,在被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正確表達你的愛意,溫暖身邊的人。

我身邊有一對退休老夫妻,吃穿用度都非常節儉,可帶孩子的時候,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捧到孩子面前。

幾百塊錢的巧克力,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給孩子買了,看著孩子吃得滿臉都是,老兩口非常滿足。

有次吃飯,一盤菜孩子專挑肉,盤子裡的肉不一會就被他全部夾光了,爸爸忍不住說他:“你怎麼不知道給爺爺奶奶留點呢?”

孩子頭也不抬:“他們又不吃。”

老人家馬上接話:“是是是,爺爺奶奶牙不好,吃不動。”

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後,孩子怎麼可能學會主動體諒大人呢?

孩子小時候,我們就像這樣,有意無意地拒絕他的愛,等到他長大了,卻又反過來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孩子多關心自己。一旦孩子表現出冷漠,就倍感寒心,可回過頭想想,孩子不是天生就自私冷漠的,是我們沒給過他愛別人的機會。

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孩子成才,更要讓孩子懂得去愛人。

方法很簡單,比如一家人吃飯,讓孩子等等家中的長輩,等長輩夾第一筷子;

比如媽媽拎著很多東西時,讓他上去搭把手;

比如爸爸加班工作回家,暗示他給爸爸倒杯水......

別嫌事情小,生活本來就是由瑣事構成,這些細節體現出來的就是愛和體貼,否則孩子考再高的分,有再大的出息,回到家庭時也只剩下冷漠。

愛是人類的天賦,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能力,請務必讓孩子在童年學會這樣的能力。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一遇挫折就"沮喪"?家長別再責備,調整“情緒風格”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