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兜媽在小區裡遛娃時,聽到兩個媽媽在相互吐苦水。
其中一個吐槽自家婆婆:我婆婆什麼都好,就是不會說普通話,現在孩子被她帶得一口山東口音,和別的小朋友說話時,人家也聽不懂,再這樣下去,以後上學可怎麼辦……
另一個抱怨的是自家媽媽:誰說不是呢!我和我媽交代了無數遍要在孩子面前說普通話,但她覺得拗口,大部分時間還是講方言,我家小寶現在和外婆一樣,方言說得可溜了。沒辦法,老人那裡說不通,我只能儘可能多地和小寶用普通話交流,讓他儘量適應兩種“語言”吧!
這兩位媽媽的寥寥幾句談話中,暴露出了很多老人帶娃的家庭裡,年輕父母們“想說卻說不出口”的顧慮。的確,普通話對於很多說了一輩子方言的老人來說是一道“苛刻”的坎,讓他們為了孩子去改變說話習慣、刻意變換語調,這真的算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但如果長期讓孩子在方言的浸潤下生活,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發展呢?如果爸爸媽媽說普通話,老人卻說方言,兩種語言混合地影響著孩子,會不會把孩子搞蒙呢?
多語言環境會影響孩子的說話能力嗎?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多語言環境會增大孩子學習語言的難度,會讓孩子感覺到困惑,以至於最後一種語言都學不好。然而,近年來的多項研究發現:在多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相比單語言環境的孩子在社交理解能力、認知能力、語言交流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也就是說,多語言(雙語)環境對孩子的語言非但不會有消極影響,還會促進孩子各種能力的提升。這是因為孩子天生就具備分辨不同語言的能力,即使他們沉浸在多種語言環境下,也能夠很好地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
方言和普通話放在一起算是雙語嗎?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普通話和方言放在一起能算“雙語”嗎?有人說不算,因為方言和普通話都是漢語,語法上都是一樣的,而國外的語言和漢語在本質上就有不同,那才是正宗的“第二語言”。
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明白雙語的定義,在語言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相互理解性”,指的是說某種語言的人對於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判斷是否為雙語,就要依託這項準則。
舉個例子,東北話和普通話雖然有明顯的口音區別,但是東北人說話,我們絕大多數是能夠聽懂的,不影響正常交流,這就是“相互理解性”高的情況,此時方言和普通話放在一起就不是雙語環境。
相反,有的地方的方言晦澀難懂,屬於小眾方言,如果不是當地人,溝通起來非常困難,這就是“相互理解性”低的情況,此時方言和普通話就算是雙語環境了。
方言能促進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嗎?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說“兩種方言”、“多種語言”或者“一種方言和一種標準語言”的人,他們的認知發育特點和傳統意義上說雙語的人是類似的。
另一項來自挪威的研究顯示:除去社會經濟因素,“雙語”環境下的兒童在數學、閱讀、英語等學習能力測試中成績更好。一開始可能多語言環境下的兒童在語言發展上要比同齡孩子稍慢,但後續很快就能趕上並且超越。
這項調查結果對於一直阻止老人說方言的家長們來說,可謂是非常意外了。所以說,講方言並沒有爸爸媽們想象中那樣可怕,多語言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助益的。
家庭成員間不同的語言,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1)老人說難懂的方言,孩子父母說普通話
依照“相互理想性”判斷,如果老人所說的方言比較難懂,那麼父母就儘可能說普通話,這樣的話在某種程度上就算是創造了雙語環境。孩子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成長,記憶力、專注力、社交理解能力都比單語言環境的孩子更有優勢。
2)老人說方言比較好懂,和普通話差異不大
如果老人說的方言和普通話差別不大,只是在語音語調上有區別,那麼這種語言環境和單語言環境一樣,對孩子的影響都不大,家長們不需要有其它顧慮。
3)老人和家長都說難懂的方言
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常常會出現老人和年輕父母都說方言的情況,這種語言環境其實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影響也不大,最多算是單語言環境,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們上學之後接觸到普通話,天生的語言學習功能就會讓他們快速地適應這種標準語。
在兜媽看來,孩子天生具有強大的語言學習能力,即使目前在老人的影響下學會了方言,將來在學校裡接觸到普通話後也會慢慢糾正過來,所以爸爸媽媽們在見到老人帶娃說方言時,不必盲目去阻止,給老人一些自由,給孩子一些空間。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你家老人帶娃說方言嗎? (單選)
0人
0%
說方言
0人
0%
說普通話
0人
0%
說塑料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