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寫的段子火爆網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現在的家長忍得了996的工作,但是卻在陪孩子寫作業的路上處處踩坑。有網友說自己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造成心梗,做了兩個支架才完事,從此也想開了,隨孩子去。畢竟,小命最重要,孩子成績再好,自己看不到也白搭。
而且家長的工作很累,早出晚歸。下班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遇到孩子不會,更是分分種炸毛,恨不得替孩子寫作業。雖然家長是好意,但是長期如此的話,也會造成親子間的矛盾。因為本來陪孩子寫作業是好意,但是卻弄得雙方都不開心,顯然是得不償失。
家長有時候也不想陪孩子寫作業,但是責任感督促著自己,覺得自己不陪寫作業就對不起孩子?可是也忽略了孩子想不想讓家長陪自己寫作業,只是一味的對孩子付出。
為什麼孩子會排斥家長陪寫作業?社會抑制效應
社會抑制效應是指因他人在場時,自己的效率會降低。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促進效應,指的是因為他人在場,自己的效率提高或者是超常發揮。
最早對社會促進效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8年,著名的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在單車比賽的時候發現,單車騎手在跟人競爭時比自己訓練的時候效率要高。之後,他便設計了一項實驗,以探究孩子在他人在場的時候效率是否會提高。也正如預期的一樣,孩子在拉釣魚線的實驗中發現,在和同伴一起的時候效率比個人高,在他人圍觀的的情況下也是比個人高。
由此得出結論,在和他人一起做某件事,或者別人圍觀自己做某件事的時候,效率都會提高。但是人們在實驗中也發現,在某些條件下,非但不能起到促進的作用,反而會降低效率。
例如,奧爾波在他的實驗研究中發現,如果在寫文章的時候被人圍觀或者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文章的品質低於獨自寫時的文章品質。而且在1930年,達希爾發現,如果在公眾場合計算數字或者乘法運算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差錯。還有此後的一些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都佐證了這個言論。
總結: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如果在自己擅長或是能熟能生巧的事,被人圍觀或有競爭者的情況下,會起到社會促進效應。如果在自己不擅長不熟悉、腦力計算時,被人圍觀或有競爭者的時候,會起到社會抑制效應的作用。
家長陪寫作業的危害01、讓孩子緊張,無法集中思考
家長認為陪伴孩子寫作業是關心他愛護他的表現,可對於孩子來說,這簡直是一種“酷刑”。當輔導班老師的時候,很多孩子跟我說,家長陪自己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心裡很緊張,有的甚至手都是抖的。很害怕自己出錯,怕家長覺得自己不努力,怕讓他們失望。
很多家長都會說,我不凶呀,我在孩子面前不輕易發脾氣,甚至都不會擺臭臉。但是忘記了有一個詞語是“不怒自威”,雖然表現得很和善,但是因為是家長,孩子還是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孩子很愛自己的家長,所以在他們陪伴自己寫作業的時候,很在乎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可是越在乎就越會心亂如麻,做題的時候不能集中精神,自然也會錯誤百出。再者,作業是對當天學習知識的鞏固和查漏補缺,孩子還不是很會。在家長陪伴他寫作業的時候,社會抑制效應占了上風,本來就不太懂,這下啥都不會了。
02、孩子不能發現自己不足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檢查孩子的錯誤。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我們檢查出來孩子的錯誤了,但是孩子記住了嗎?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嗎?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不檢查出來,老師會批評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很多挫折,如果家長連被老師批評的挫折都給孩子規避了,那孩子長大以後,也經歷不起其他的挫折。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能接受挫折,也會對孩子以後不利。
建議家長這樣做★ 放平心態,明白陪伴孩子和陪孩子寫作業是兩回事
有很多家長會覺得陪伴孩子寫作業,是向孩子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更何況,大環境的要求就是家長應該陪伴孩子寫作業。但是家長要知道一點,陪伴孩子和陪伴孩子寫作業是兩碼事,不陪孩子寫作業並不代表不陪孩子。
而且現在有很多題都不簡單,自己不一定會做,就算會做的話,有時候解題思路和老師也不一樣。當和老師思路不一樣的時候,孩子自己模稜兩可,反而是誤導了他。
監督孩子寫作業,不是坐在孩子旁邊,全程看著。而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時不時的看看孩子,避免孩子不用心、看課外書或者做其他事情。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好好寫作業,又不至於讓孩子分心。
有些學校的老師會讓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積極和老師溝通,說明自己的看法,和老師想出折中的辦法。置之不理的話,會讓老師覺得家長對孩子學習不上心、不負責任。
-----------------------
關注【好孕】,你想知道的科學備孕、孕期護理、胎兒發育、產後護理,寶寶發育,時尚教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此外,還有我們的特邀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育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