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做父母的10年“有效期”,用語言和旅行作為獨特的禮物,陪孩子開啟廣闊世界的大門。粗糙而不放縱的養育,幫孩子抵禦嬌弱感和脆弱性,獲得受益一生的寶貴能力。
我們在超市選購食品時,往往要精挑細選,不但看配料和營養成分,還要看有效期和生產日期,越新鮮越好。因為食品和其他產品不同,在“保質期”之前有一個“最佳風味期”。尤其是水果、蔬菜和海鮮,即便沒有變質,新鮮的和放了一段時間的,口感也會不一樣。做父母也有“最佳風味期”,就是在孩子10歲前,他們對父母最信賴、最崇拜的時候。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在我看來,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一輩子的事兒,不存在失效一說。但不同階段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前10年進行培養,其效果事半功倍。錯過這個階段,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各種問題暴露出來,這時候父母就很難再“力挽狂瀾”。所以說前10年是養育孩子的“最佳風味期”,可以用融洽、甜蜜的方式把很多隱患解決掉。有過來人說過,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很多問題,根源是在青春叛逆期前。前10年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得很好,那麼青春叛逆期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這10年時間,聽起來很長,實則過得很快。孩子越成長,距離父母就越遠,父母的影響力也就會逐漸遞減。與其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因為種種不滿意嘆氣、搖頭,真不如好好利用“最佳風味期”,幫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父母要相信自己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強大的能力。只要用心,父母都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這是任何其他人都給不了的。父母一定要相信這一點,不要被旁邊的聲音干擾,因為只有你和孩子朝夕相處,你才最懂這個小寶寶,你才會費盡心思幫他思考未來。做父母一開始得“自以為是”,尤其是在孩子分不清對錯好壞的前幾年。只有父母才會花心思幫他選擇,選擇那些影響他一生幸福快樂的好東西。如果說意識是一顆顆小種子,那麼孩子的第一顆種子一定是父母給植入的,這是父母的權利,也是一種責任。
心理專家指出,在10歲前孩子處於對父母的“崇拜期”或者說是“依戀期”,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父母、依賴父母;從10歲開始孩子就進入了“青春叛逆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面對現實往往又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和父母的關係會非常緊張;等到20歲之後,孩子才開始慢慢理解父母,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才會和父母慢慢和解;直到50歲的時候,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認同他們。
10歲之前,孩子對父母是無條件地信任、依戀和崇拜,他們願意感知並信賴父母的愛。這段時間的情感關係,直接決定了後面幾十年親子關係的底色,尤其是最難度過的青春叛逆期。
有兒童專家曾經說過,如果在依戀期,父母就給孩子植入好的種子,能和孩子形成積極良好的家庭關係,那麼青春期的衝突就不會有想象中那麼激烈。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得厲害,家庭關係一團糟,那麼問題往往是在依戀期就潛伏下來了。在孩子10歲前,父母要多花點時間陪他們,因為這個時候的陪伴最有效。過了這個黃金時間,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誰還需要父母陪伴呢?
在我的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反覆地問自己:“孩子,我能給你什麼?什麼東西,是我能給你,也能幫助你一生幸福快樂的?我該給你種下一顆什麼種子?”每位父母都應該思考這些問題,並且把答案作為陪伴孩子度過人生前10年的路標。
如果你們正計劃要一個小寶寶,或者小寶寶已經出生,還處在人生的依戀期,我建議你們要找個大段時間靜下心來,泡杯茶或者咖啡,好好地思考、好好地聊聊這個話題。這是給孩子的未來規劃,值得你們花上一天、一週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思考,去溝通。父母之間儘早達成一致,整個家庭的育兒路線才能更統一,以後走的彎路才會更少,家庭關係也才會更和諧。一旦達成一致,父母就不要輕易搖擺,也不要被周圍的聲音左右。要記住,對這個孩子,沒有人比你們更負責,沒有人比你們想得更多。其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參考,可以去求證,但絕對不能盲從。
這種興趣愛好,不是父母大手一揮就能定下來的,而是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他們慢慢找到。父母對孩子的發展規劃像“種莊稼”,種下玉米種子、小麥種子(選擇一門特長),只要多澆水施肥(勤奮地練習)就能長出玉米或小麥來。但現實生活中,孩子卻是一片“熱帶雨林”,你種下種子A,長出的可能是B,這會給父母帶來一些“驚喜”,其中也不時會有些“驚嚇”。所以父母要給他們多幾年嘗試的時間,讓驚喜慢慢多起來,這就是他們的“gap year”(間隔年)。
在我的兩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和恩爸(我對孩子爸爸的稱呼)就較好地解決了他們的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問題,讓他們之後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在語言補習班中穿梭。儘管為了保持語言的敏感度,他們每天還要花點時間去練習和鞏固,但學外語對他們來說絕不再是苦差。因為他們外語習得的方式,像母語一樣自然而然;平時遊戲、玩耍時用的也是外語,就像我們平時聊天一樣,自然沒覺得學外語有多苦。而且,這種多語言能力也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尤其是在出國旅遊時更是如魚得水。感受到語言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他們才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這段時間,孩子的學習壓力還不太重,我們儘量帶著他們避開旅遊高峰去各地遊玩見世面,體驗外面豐富多彩的生活。我們每年至少帶他們出國兩次,差不多要待夠兩個月。一方面是保證語言輸入,另一方面是讓他們體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異,在差異中找到感興趣的東西。有些他們試一試會很快放掉,有些他們會持續一段時間突然喪失興趣,有些他們會興致勃勃地一直玩下去。
我們給他們創造的是一個“熱帶雨林”的環境,鼓勵他們去嘗試,允許犯錯,允許放下後再撿起來。因為很多東西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所以不用我們摁著他們的頭學,押著他們學,他們也不會把學習視為一種苦差。不管選的是樂器、體育專案,還是繪畫、表演專案,他們的整個狀態都是辛苦但快樂著。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父母的內心就要很強大,比如請假帶孩子出去玩,得先通過學校。這一關很順利,因為兩個孩子的老師比較開明,理解我們的苦心。但是,這也是因為孩子還小,學業壓力不大,老師面對的升學考核壓力也不大,所以才說是“gap year”,也只有10歲前有這種可能。我能感覺到,孩子越大,這種長假越難申請,所以我得趁著他們還小,多帶他們出去長長見識。
有些父母會擔心,把這麼多的自由選擇權留給孩子,他們會選擇嗎?選錯了該怎麼辦?如果他們濫用這種自由該怎麼辦?我很理解,因為一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擔心。但後來一想,不趁著他們小的時候讓他們學著自己做選擇,他們就永遠學不會怎麼選。真需要自己做主的時候他們怎麼辦?父母能跟他們一輩子嗎?小的時候走點彎路不是壞事,因為犯錯帶來的損失總在父母的承受範圍內,真到了青春期可就不一定了。
10歲前孩子還處在相對聽話的依戀期,即便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父母也還可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選擇,比如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的兩個孩子跟著我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旅行到一個地方時會去逛當地的書店。我家很多語言類的書,都是從國外大包小包揹回來的,最多的時候行李重達200多斤,還捨不得打車(國外打車費用超乎尋常地高),得靠兩個孩子幫著我看行李、拖行李。想想看,他們自己挑了半天又千里迢迢帶回來的書,能不看嗎?Enya中午會從學校回來,在兩個小時內她要吃飯、午睡、彈琴、練習西班牙語或德語,每天都是如此,已經形成習慣。但具體彈什麼曲子、學什麼內容是她自己決定的。這樣的生活學習方式,我們還用擔心她以後不珍惜時間,學習效率不高嗎?
Enya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我在想該怎樣培養、教育她的時候,思考了三個問題:第一,我有什麼,我擅長什麼;第二,我擅長的東西里面,哪些可以影響她的一生,讓她幸福和快樂;第三,哪些能力的習得有敏感期,最好讓她在幼兒期就能接觸並學習。基於這三個問題,我後來選擇讓她從小學習外語,從小和我去旅行,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文化的魅力,建立張弛有度的親子關係。
我小的時候,出國旅行還沒有現在這麼普遍,所以只能在一些文學作品、音樂和繪畫中了解那些神祕的國度。當時特別想有機會能親眼看到實物,能親手觸控一下,能親自聞到當地特有的氣息。長大後有機會出去,我都採用深度遊的方式,揹著大包在景點間穿梭,覺得其樂無窮。我認為旅行就是遊歷,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遊”,從熟悉的地方啟程,通過交通工具(步行也算一種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看到當地的人、事、景;二是“歷”,把旅行看成一種人生經歷和體驗,把自己代入當地的生活中,了解這些人、這些景背後的故事。這就是我採用的深度遊,真正地用腳、用眼、用耳、用嘴去丈量世界,感受異域風情之美。
旅行是開闊眼界、快速學習的最好方式。中國有句老話,講的是怎麼做學問、長見識,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裡的行萬里路就是去“遊歷”,不但遊,還要歷,要促進個人成長。旅行可不僅僅是遊,如果用“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這種跟團遊的方式,那可真的只是遊了,旅程結束只能積攢一堆人和風景的合照,只是入手幾隻奢侈品包包或幾袋化妝品。這樣的遊,別說萬里,就是10萬里,對個人成長都沒有多少意義。
但現實是,父母和孩子很難從同一件事中找到共同點,很難一起去欣賞同一樣東西。
相比之下,更聰明的做法是父母通過養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與其等孩子長大了,大家說不到一起,不如趁著他們還小,對父母認同、崇拜的時候,把父母喜歡的東西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他們,讓父母的愛好變成他們的人生底色,這樣孩子大了之後才能和父母有共同語言。當然,父母得先保證這些興趣愛好是健康的,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快樂。這些共同的興趣愛好就是情感聯結。孩子長大後像風箏一樣在天空翱翔,但他們的身後總是連著一根線,線的一頭兒是他們自己的小生活,另一頭兒是父母。父母既要通過愛去精心呵護,讓孩子日益強大,也不能成為孩子展翅翱翔的阻礙。既要分開也要有牽掛,一條細細的線就夠了。
這就是10歲前我們要給孩子種下的幾顆小種子:語言、旅行和情感聯結。這三顆種子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對兩個孩子來說,我希望這10年是幸福快樂、飽滿充盈的10年。在此之前,他們是呱呱墜地的嬰兒;在此之後,他們能成長為有想法、有熱情、有創造力的少年。我願意陪著他們一點點長大。
每個父母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如果擅長的東西同時也有價值,這就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情感紐帶。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這種意識,或者有這種意識卻沒有貫徹執行。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為他們錯過了和孩子建立共同愛好的機會,讓一個家庭缺少了可以一代代傳承的東西。
Enya出生時,我還在運作自己的工作室。我面臨著很多新手媽媽都要糾結的抉擇:要不要回歸家庭,做一段時間的全職媽媽?我打電話諮詢我媽媽,她的態度很堅決,不同意。我媽媽自己在事業上很拼,在她看來,現代女性必須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如果回到家裡做全職媽媽,就是脫離社會,以後得靠老公養,工作技能慢慢荒廢,人就廢掉了。我好不容易說服了她,沒想到Enya 1歲半的時候,我又有了Enzo,又是一番說服。等到Enzo滿月的時候,我媽媽對我說:“你千萬別再生了,趕緊做自己的事業吧,否則你這一輩子就全毀了。”
我媽媽的這個觀點還是很有市場的,周邊朋友也這樣勸我,因為當時我的工作室正處於上升期,但我還是選擇迴歸家庭。我不主張夫妻一定要有一方放棄事業迴歸家庭,但建議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還是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因為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在上幼兒園前,對於父母是極為依戀的,這也是父母最容易幫他們養成好習慣的時候。即便出於種種原因,父母沒辦法放棄工作,也要保證每天一定量的陪伴時間,而且要保證是高品質的陪伴。一定時長的、優質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內心更強大豐盈,未來的發展之路走得更順。不到迫不得已,真的不要讓孩子做留守兒童。表面看父母有兩三年可以專注於事業,但“留守”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往往需要好幾個兩三年才能慢慢地消除,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有這種陰影。
我後來選擇做全職媽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給兩個孩子做的規劃,只有我自己才能完成;我計劃播撒的那些小種子,我自己必須高度參與,才能讓它們生根發芽。尤其是在外語習得方面,只有我可以。因為我自己是語言學家,也掌握了好幾門外語,我可以更科學地教他們。童年是學語言的黃金期,錯過這個階段,以後再學絕對是事倍功半,而且很難達到“本地人”的水平。需要說明的是,我用的“外語習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方式,就是我們學母語的方式。這種語言學習方式和孩子在學校的“外語學習”(Foreign Language Study)是不一樣的,但這種方式更適合兒童來用。只要方法用對了,每個孩子都是語言天才,每個孩子在兒童期都可以掌握一門甚至多門外語。大家要相信這一點。
全職陪伴,對一個媽媽來說,究竟是一種犧牲,還是個人的學習成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對我來說,後者佔的比重更大。為了教育孩子,我係統地研究了“外語習得”背後的邏輯,並基於這套理論去創業,做出了《英語遛世界》這檔節目。如果沒有這段全職媽媽的經歷,我不會有這麼好的實踐機會,也沒機會做這樣一檔節目。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應該感激這兩個孩子,是他們陪著我去探索新的機會,帶給我一段全新的成長體驗。
當我們陪伴孩子時,陪伴品質遠比陪伴時長重要。很多父母帶孩子,是在陪伴,但不是優質陪伴。比如媽媽忙於做家務,讓孩子一個人看電視;比如爸爸帶孩子出去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爸爸在一旁刷手機。這都不是優質陪伴。父母的優質陪伴不是讓孩子自己學、自己玩,而是大家一起學、一起玩,有實質上的交流和互動,要讓孩子感到更開心更快樂,讓他們有更多的成長機會。
優質的陪伴需要創造一種輕鬆愉悅的環境。對孩子來說,快樂的媽媽遠比完美的媽媽更重要。做媽媽的,自身愉悅的生命狀態,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好媽媽絕不是為孩子犧牲一切的媽媽。她不會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會藉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有正面詮釋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悅納自己,滋養他人。能感知幸福的女人才是美麗的,能感知幸福的媽媽才是好媽媽。快樂、愛都是一種能力!
Enya和Enzo的出生並沒有阻礙我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讀書、創作、旅行等,一樣都沒落下。就拿最難的旅行來說吧,沒有孩子的時候,我一個人背個大包到處跑;有了孩子後,就是多了一輛童車而已,童車裝上倆孩子,還是可以到處跑。Enya兩個半月的時候,我們就踏上了去以色列的旅程;她剛滿月的時候,我就帶她在國內坐了次飛機,那是她出生後的“首飛”。當時聽說航空公司有個規定,孩子出生15天之後才能上飛機,為了保險起見,我等她滿月後才第一次坐飛機。
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帶他們出國旅行,很少能拍下倆人都清醒的照片,不是這個睡著了,就是那個睡著了,要不倆人都睡著了。但我沒有覺得帶著他們有多拖累,相反,能帶他們去看我喜歡的地方,我覺得很開心很享受。我會在景點等著他們醒來,抱著他們指給他們看有多美。哪怕他們一路睡著,但媽媽在身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這讓他們從小就活潑明媚。我當時用手機拍了很多照片,當然很多照片裡他們都是窩在童車上睡著的。現在大了,他們很喜歡瀏覽雲相簿,在照片堆裡找到自己。兩個人抱著我的手機,兩個小腦袋瓜湊在一起,指指點點,看得那個興高采烈、喜笑顏開啊。
我還教孩子背那些經典的西方詩歌,感受不同語言的節奏美。我家有一張光碟,裡面是英美著名兒童詩。視訊畫面很精美,選的詩歌也不難,很適合他們這麼大的孩子看。有時候我在廚房忙碌,他們在客廳一邊玩耍一邊看這些視訊。當那些熟悉的句子飄蕩出來,我會忍不住跟著吟誦;他們聽到了,也會跟著一起背,遇到好玩的情節還咯咯地笑。稚嫩的童聲伴著嬉戲的笑聲,讓這一刻充滿溫馨和快樂。很多孩子比較大了才學外語,覺得很枯燥,但Enya和Enzo姐弟倆從小就闖過了這一關,平時玩耍嬉戲也是用英語或德語,所以他們不認為這是學習,而是遊戲的一部分,他們很享受這些。
2019年3月份,兩個孩子主動提出來想學樂器。我和恩爸就帶他們去樂器店,Enya看中了雙簧管,Enzo看上了鼓。然後我給他們報了培訓班,都報在了週日晚上。因為週日上午他們本來各自還有一門課,所以我反覆跟他們確認是否真的要學這兩門樂器,姐弟倆把頭點得跟小雞啄米一樣。這些樂器課是他們自己選的,而且他們以前有跟我在家唱歌彈琴的底子,所以上手很快,課上總是被老師表揚有天分。孩子得到表揚,樂開了花。
情緒是可以感染的。兩個孩子的補習班都是自己選的,自己學起來也很有成就感,他們在車上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有時還會大聲唱歌;我也很高興,和他們一起唱,還把“小電驢”開得又快又穩,感覺都要飛起來了。想想這幅情景,一個媽媽騎著“小電驢”,前面站著一個孩子,後面坐著一個孩子,三個人都高興得要命,一路上唱著歌,風馳電掣而過,是怎樣一個喜興的畫面啊。
父母的優質陪伴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自律意識,也更願意替父母著想。兩個孩子看到我忙的時候,就自覺地開啟“自我照顧”模式,不用父母操心。這和他們小時候我和恩爸的優質陪伴是分不開的。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