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天生對父母的情緒敏感。

一位媽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懷上了她的第三個孩子。這個意外降臨的女兒,讓她覺得特別難以管教。因為孩子總是哭鬧個不停。

媽媽被孩子攪得心神不寧,疲憊不堪。她辭去了工作,全職來照顧女兒,情況也沒有得到改善,孩子情緒反應總是很激烈。

媽媽抱怨說,這個孩子毀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直到她看了心理醫生,才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原來,媽媽自己就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情緒很不穩定。加上這個女兒的出生在她的計劃之外,也讓她感覺到了失控。

而孩子敏銳地感受到了媽媽的焦慮與失控,她也變得焦躁不安。這就是她哭鬧不停的主要原因。

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情緒越敏感。因為,他們的命運掌控感,握在了父母的手中。

如果父母沒有很好地照顧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感覺這個世界是失控的,進而懷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對世界基本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如果外界環境無法為孩子帶來安全感,為了生存,他們就不得不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發展出一個假自我來配合環境,變成了一個失去自我的人。

這樣的孩子,會非常在意外界的反應。外部的任何變化都很容易驚擾到他,令他感覺失控和恐懼不安,他們的外在表現,就是常常哭鬧和情緒失控。

因此,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並不了解這些,他們會認為孩子難搞或孩子故意給自己添麻煩,並表現出對孩子的不耐煩與憤怒,甚至嫌棄、打罵孩子。

孩子不應該為父母的人生負責。

許多父母會認為,都是因為孩子,自己的生活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們覺得孩子佔用了自己的許多時間精力,甚至讓自己失去了工作機會。

我們是為了孩子,才犧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嗎?

不是的。

恰恰相反,教育孩子並不會導致我們放棄任何重要的東西,反而讓我們有了動力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孩子只是那些不願意成長的父母為自己不如意找藉口的替罪羊。

前面所提的這位媽媽,此前一直覺得自己是為了女兒才辭職的。

直到心理醫生詢問了媽媽的工作情況後才意識到,真正的原因是媽媽原本就對那份工作不滿意,女兒的到來只是為她提供了最佳的藉口。

媽媽原有一個建築設計的夢想,可這個夢想需要她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她沒有面對長時間學習的勇氣。這時,女兒出生了,她以這個理由放棄了學習。

為了替自己的懦弱辯護,她把女兒描述成了一個討厭鬼。

暗示很靈驗。女兒真的表現得如媽媽所願,成為了一個令她頭疼的討厭鬼。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孩子佔用了我們的大部分時間?

不少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這樣的抱怨:我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了。

但孩子是佔用我們時間的最大因素嗎?

友誼、愛情、工作、生活都會佔用我們的時間,為什麼是孩子為大人缺少時間負責?

因為在這種時間不夠用的感覺中,常常伴隨以下困境:

收入減少,工作纏身、家事不斷、丈夫出軌。

但孩子並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

顯然,我們把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揹負一切責任。這樣做要比質疑丈夫或辭掉工作的風險更小,結果倒黴的是孩子。

把責任推給孩子,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是罪魁禍首,感覺到自己是大人的負擔,因此失去了自我價值感。

我們真的是因為孩子才覺得累嗎?

有的媽媽總說“孩子讓我筋疲力盡”。試想想,有時候在你和丈夫相處或工作時,是不是也會有筋疲力盡的感覺?

那麼,是什麼分散了我們的精力呢?

是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疲憊是源於心累。焦慮會放大我們身體的疲憊,焦慮本身也會讓我們疲憊。

就像上述這位媽媽,即便女兒上了小學,她也沒有停止過抱怨。儘管女兒白天都在學校度過,媽媽卻依舊沒有辦法為自己騰出時間。

她一直在擔心,擔心那個在上學前和放學後都會滿地打滾的怒氣衝衝的女兒。她的白天,全被這種焦慮填滿了。

是父母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這種渴望甚至高於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如果父母失去了孩子,那絕不是一種解脫,而是一種不可挽回的損失與難以承受的痛苦。

抱怨孩子,結果只會帶來惡性迴圈。

孩子之所以成為被抱怨的物件,是因為父母的焦慮與疲倦感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無法平靜下來,去體會和感受孩子帶來的快樂。

父母學會看見並感受快樂,對自己很重要,對孩子尤為重要。

對孩子而言,給父母帶來快樂,就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天使,是奇蹟。

這對於他們,就是自我價值的最大肯定,也是父母給予他們最好的人生底色,讓他們充滿核心自信和安全感,從此可以擁有最大的勇氣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如果孩子感覺到自己給父母帶來的只有壓力、疲憊、無聊厭倦,他們就會認為自己一文不值,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甚至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人生。

如果父母無法和平相處,與其為了孩子而勉強在一起,活在彼此相互折磨的痛苦中,不如分開。否則,對孩子就是一種災難。

這是因為,孩子常常會試圖為自己父母的不幸負責。

於是,一些孩子就會用生病、吸毒、在外惹事、走上歧路等方式,犧牲自己的人生來試圖“曲線救國”,試圖以此來挽救婚姻、挽救父母的關係。

因為孩子一旦有了重大問題,夫妻就有了共同的目標:解決孩子問題。這樣,他們就沒有精力吵架和鬧離婚了。

這就是為什麼夫妻不和,孩子容易出現問題。

同時,孩子也很難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有好的交流。因為在他看來,無論他選擇信賴哪一方,都意味著與另一方為敵。

不要讓孩子為你的人生不幸背鍋。

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相信父母所說的一切。所以,不要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尤其避免給孩子貼上“掃興的人”的標籤,或讓他成為受困擾的物件。

否則,由此帶來的後遺症,可能會伴隨著他漫長的人生。很多人成年後,也依然無法擺脫童年父母帶給自己的“詛咒”。

一位條件很不錯的男子,到了35歲還不願意結婚,因為他深信,誰做了他的妻子,誰就得不到幸福。

在一次心理諮詢中,他告訴醫生,就是因為自己,母親才沒能通過哲學教師資格考試,當哲學老師是媽媽一生的夢想,是他毀了媽媽的夢想。

心理老師告訴他:

你不用為媽媽的不幸負責。媽媽是可以在你出生後的任何時間去參加考試的。她只是在拿你當藉口。

在他明白了自己這種想法的根源後,他終於可以放下心結,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幸福。

孩子總是會認為大人的幸福與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自戀。

自戀,其實就是妄圖掌控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自戀的狀態,是一個人離開當下和事實本身,進入劇情幻想的狀態。

自戀的常見表現,就是認為所有事情的結果都指向自己,並試圖為所有的事情負責。

父母關係和諧,家庭幸福,孩子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好的緣故;

父母吵架離婚,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乖造成的,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好的父母,會安全地將孩子帶出自戀狀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的責任,什麼不是他可以負責的。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界限,不必為別人的結果和錯誤包攬負責。

而糟糕的父母,會告訴孩子,我們離婚(不離婚)都是因為你,我這麼辛苦都是你造成的。

這樣,孩子就會因為父母的壓力、焦慮和不開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並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害人的東西。

這對孩子來說,會成為一種災難。他會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周圍的反應與評價中,這將導致他們活在一個外在的價值評判體系中,失去自我成長的內在力量。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歲左右的寶寶愛揪頭髮、掐人、打人,父母該如何正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