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說了一百遍了,孩子為啥不改?”最近樂樂媽媽找我倒苦水來了。
“你都說了些什麼啊?”一聽樂樂媽媽開口,我其實已經知道癥結在哪裡了。但多年的教育培訓經驗,我知道我要做的是引導樂樂媽媽能自己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接受正確的做法。
“能說什麼,還不是看見他做的事看不過眼了,叫他不要做了。”果不其然,接下來的樂樂媽媽舉的例子就是“不要.....”之類的句式。
“不要爬到我身上來”“不要揪我的頭髮”“不要睡懶覺了”“不要鬧了”“不要碰我的東西”......
關於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我們有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用”不“語言來禁止,第二個誤區是講道理。
誤區一:”不”語言所謂的“不”語言,就是我們習慣性的說出帶有“不”+動詞的句式,比如樂樂媽媽舉的例子。
我們說出“不”語言,本意是要禁止某種行為或糾正某種行為。但很不幸的是,大腦會優先處理實詞,比如名詞,動詞,表示動作的詞……,而“不”是否定詞,是虛詞,會被大腦忽略掉。
其次,我們在使用一個詞的時候,右腦會快速給我們呈現畫面感。比如這一句,“別打碎碗了!”不論是說話的人還是聽話的人,都會在下意識裡同步的浮現出一個“打碎碗”的影象。最後的結果真是的打碎碗了,越不要的事情就越要發生。
另外可以換位思考下孩子在聽到“不語言”時的內心感受,孩子會不會很排斥?“你越不讓我做,我偏要做給你看”。所以,說得越多“不要……”,對孩子的大腦反而是一種強化,起反作用。
此外還提醒家長一句,當我們說了“不”,那究竟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呢?家長如果沒有說,孩子可能會完全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他做什麼,結果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緊張。
誤區二:講道理糾正行為的第二個誤區:講道理。
比如:“你看你,吃手有多髒”“你怎麼老想吃糖,你知道嗎,吃糖對牙齒有多麼不好”“不要玩手機,小心近視眼”.......
如果家長企圖用道理讓孩子自動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隻會適得其反。孩子可能把道理倒背如流,但仍然管不住自己。因為你還是沒有告訴他該做什麼,該怎麼去做。
工具卡”教孩子該做什麼“的內容工具卡“教孩子該做什麼”就是幫助大家避免這兩個誤區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會用到的工具卡,樂樂媽媽可以嘗試著運用這張工具卡,並和第一張卡“轉移注意力&引導 ”配合起來一起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張工具卡的內容吧。
教孩子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1、 教孩子“輕輕拿”,演示,而不是說“別打碎了。”
2、教完後,提醒:“你該怎麼輕輕拿?”
3、教孩子去外面玩球。提醒:“你該在哪裡玩球?”
4、說“你可以玩平底鍋。”,而不是“不要玩燈。”
如何使用工具卡工具卡畢竟只是工具,上面舉的例子是有限的,需要爸爸媽媽們做一個有心人,用心多多積累,多多練習,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讓孩子的行為符合我們的期待。嬰兒也就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走路,就是因為不怕跌倒,才可以走的更好。請不要一直將"不可以"掛在嘴邊,這不是在"保護"孩子,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相對地,父母應該是要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並多給孩子一些練習的時間,不要期望一次孩子就可以乖乖配合,因為孩子還是需要練習才會熟練。
我們希望孩子形成這樣的價值觀:“我是有能力的。我可以嘗試犯錯,然後在錯誤中習,我是被愛的,我是一個不錯的人。”
正面管教提倡我們和孩子合作的方法,都應該是溫和而堅定的,而不是控制或懲罰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心是有力量的,是有著高自尊的,今後也會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