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是育兒過程中不少家長最為頭疼的一件事,那遇到孩子哭鬧,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是急忙上去安慰呢?還是冷眼旁觀呢?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孩子當街哭鬧視訊,視訊中,一個小男孩躺在草地上,一邊哭鬧還一邊用腳蹬來蹬去,小男孩的媽媽就冷靜地站在一邊,盯著孩子,不說話也不上去安慰或制止,由著孩子哭鬧,孩子哭鬧了一個多小時,媽媽也就這麼冷眼旁觀了一個多小時。
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哭鬧,相信很多家長都採用過這位媽媽的做法,當孩子得不到就哭,想要就鬧的時候,任由孩子哭鬧,冷一冷,知道這種哭鬧的方式沒用,下次才會學會安靜的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這種方式操作不當,就容易演變成一種結局了。
表姐總是抱怨她兒子超超膽子很小,走路彎腰駝背,說話也不大聲,看著那副樣子都很來氣,怎麼說都沒用,但我知道孩子會變成膽小怯弱的模樣,跟她有很大的關係,表姐是一個情緒控制比較差的媽媽,孩子犯錯了,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孩子拎到廁所站著,任由孩子哭。有一次我們家庭聚會,超超不小心把碗打翻了,她臉立馬拉下來,“不吃就滾一邊兒去”,孩子默默的走到沙發上坐著,隔了二十多分鐘,孩子湊到身邊,拉她的衣角,她也不說話,孩子眼眶立馬就紅了。
表姐這種方式就是典型的冷暴力,長此以往,孩子在家長的冷漠下,就會變得怯弱、不自信,人際交往差。
一、區別冷處理和冷暴力
一個解決孩子的問題,一個擴大孩子的問題,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冷處理”是指在矛盾發生的時候暫時不處理問題,先把問題放一放,讓情緒得到平復,給家長和孩子一個緩衝的時候,不至於在衝動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舉動,抽打孩子一頓。冷處理實施得當可以在解決孩子問題的同時,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而“冷暴力”是指通過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的方法,讓對方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孩子長期接受家長的冷暴力,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也會讓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敏感。
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真的為孩子好,積極地想要解決問題,另一個則是直接導向對親子關係的破壞,不僅沒處理問題,反而擴大了問題。
二、合理運用冷處理
冷處理到冷暴力一步之差,家長一定要把握界限,合理運用冷處理,處理孩子的情緒和問題。
1、判斷孩子哭鬧的動機
哭鬧是孩子最為常見的表述方式,受到委屈了、感覺不舒服了、需求沒被滿足、心情煩躁了 ,都會用哭鬧錶達。一旦孩子哭,家長就不管不問,把孩子扔到一邊,這實則是一種最為粗暴偷懶的做法。
如果孩子是受委屈了,感覺不舒服了,明顯不適合用冷處理的方式,所以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的第一步,家長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有什麼原因?
2、行為可以冷,心卻不能冷
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暫停跟孩子的溝通,但是不能暫停對孩子的關心,家長不要離孩子太遠,給孩子一個訊號:爸爸媽媽在給你時間和空間冷靜下來,如果你準備好了想談談,隨時過來,爸爸媽媽就在這兒。
3、理性引導,談心反思
冷處理本質是幫助孩子釋放情緒,讓他有時間思考自己的行為,引導他樹立良好的習慣。當孩子情緒釋放結束,要有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如果孩子主動扯你的衣角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其實這是他在釋放交流的訊號,家長就別一臉“別碰我”的生氣臉了。
靜下心來,跟孩子剖析剛才的事件,“哪裡對哪裡錯”,你期望孩子下一次怎麼做,理性分析,感性引導,這也是給孩子示範情緒處理的方式。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因為爸爸媽媽的接納和理解,內心對父母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