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錯誤作為,甚至不作為,不知道讓孩子無故掉了多少升眼淚。
那些是容易惹娃哭的坑?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呢?
一
合格的父母要善於觀察
你得明白,哪些地方是雷區。
很多時候那些導致發脾氣的事件,是發脾氣的根本原因。
看護人要學會注意觀察孩子容易失去冷靜的情況,當你看到趨勢時,提前找到避免崩潰的方法。
隨便列舉幾個常見的:
01
餓和困
這是小寶寶暴走很重要的兩個原因,所以出門逛街、帶娃坐車隨身帶上一些小零食,總是沒錯的。
睡覺也是類似的道理,不要熬過了頭,讓寶寶感覺太累,很多哭鬧就可以避免。
02
不要讓孩子挑戰太多誘惑
比如最常見的帶孩子去超市,如果孩子要一樣,你拒絕一樣,要一樣你拒絕一樣。
你說他會不會當場耍給你看?
在拒絕之前,就可以跟他商議好,可以買幾樣東西,或者,糖和冰淇淋只能選一樣。
每次等待結賬的時刻,對孩子也是一種煎熬。
與其讓娃死盯著通道兩邊的貨架,不如讓他幫你一起檢查有沒有落下要買的東西?或者讓他專注於自己已經挑好的東西。
幫助孩子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誘惑時刻,也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哭鬧。
03
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打人、踢人,有的寶寶跟小朋友玩的不順心就會發脾氣,甚至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
很多人都說孩子小不懂事,其實孩子小不懂得正確發洩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大人不及時干預,放任不管才會真的養出一個“熊孩子”。
二
如果父母不作為,指望孩子能做些什麼呢?
如果父母沒有主見或太容易妥協,孩子也會更愛哭。
我一直覺得,父母在年幼的孩子心中應該是頂樑柱般的存在。
當他有願望不能滿足,有情緒不能排解的時候,他希望有人可以堅定的告訴他,界限在哪?他可以怎樣,或者不能怎樣?
就說開頭說的那個例子,如果爸爸可以堅定的告訴弟弟:姐姐要上學,爸爸知道你想姐姐,我們晚上就看到她了對不對?然後堅決的帶走他,告訴他可以邊玩別其他的邊等姐姐,幫他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那麼他可以少哭很久。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表現的也像個孩子一樣無助,只在旁邊默默看著。
那你能指望孩子學會做什麼呢?
他最多,就是哭累了,哭夠了,放棄了。
但是他沒有學會放棄還是爭取?也沒有學會下次再有類似的問題,如何緩解和控制情緒。
就像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哭,但3個月之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哭了,但,有的是,慢慢地接受分離的主動選擇,有的,則是走投無路的無奈之舉。
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正確的干預,不妥協,也不逃避。
不妥協,是說,不能真的讓弟弟隨姐姐去幼兒園。不逃避,是說,不能任由孩子沉浸在悲傷中置之不理。很多時候,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都會選擇默默的讓它過去。
反正,第二天又是新的生活,甚至,下個遊戲開始,娃又變得開開心心了,就好像之前沒有傷心過,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但是,如果規矩沒有得以明確,情緒沒有得以宣洩,孩子就沒有學會成長。
只有早期父母主動的去參與引導,孩子的思路才會清晰,雖然也會哭,但那是一種成長的哭,而不是無意義的哭。
三
你確定不是你干預太多嗎?
你想讓娃穿的像個朋克,她自己非要穿的像個公主。你想讓孩子吃完一整碗飯,可他偏吃半碗。你堅持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再看書,他偏要看完故事再收玩具。你想讓孩子見到3個月沒見面的奶奶時熱情有禮貌,最好可以飛吻加擁抱,可是,孩子只是羞羞的躲在了你身後!把這些事變成一場戰鬥,是非常不值得的。
但是,我們每天都會為這些事跟娃鬧得不愉快。
有的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大人的要求不合理,至少,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講,是不合理的。
再小的孩子也有選擇的權利。
做了好幾年的父母我才發現,一個人的耐心是有限的,要學會為重要的東西節省能量,儲存實力,不涉及到原則的雞毛蒜皮,就隨他去吧!
四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你自己表現的像個大人嗎?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你像孩子一樣瘋狂和不理智,那就像在火堆上扔了一罐瓦斯。
“嘭~”兩個人一起炸了。
“表現的像個成年人一樣”,大概是我們面對孩子崩潰時最難做到的一件事。
如果你不想讓火山噴發,那麼接下來這幾個建議對你很有用,可以幫助你hold住自己。
做5組深呼吸。重複一句口頭禪。“會過去的、會過去的”,“親生的,親生的。”(自己找一句可以幫你瞬間冷靜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時間上。根據Potegal的研究,孩子平均發脾氣的時間持續約三分鐘。所以想發火的時候瞥一眼時鐘,記住,只要你不陷入“憤怒的陷阱”,那麼最糟糕的部分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