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當眾撒潑哭鬧,老母親們不免內心一顫:“往事不堪回首~”
如果你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或者還未遇到這種情況,請認真看完以下內容,現在知道怎麼解決這道送命題還不算太晚~
首先,請麻麻們回憶一下:
孩子特別容易在哪種情境下發脾氣呢?
發脾氣之後,我們都會怎麼迴應的呢?
那我們做了反應之後,孩子又是怎麼反應的呢?
最後,家裡面是否有人也比較容易用吼罵或怒斥的方式來跟其他家人溝通的呢?
這些問題都很重要,因為孩子會透過家人的行為模仿到情緒行為,孩子也會透過家人對他發脾氣時的反應而認定了情緒化表現的用處,例如孩子發現哭鬧就能得到關注,孩子可能之後就會很常用哭鬧的方式來吸引他人關注。
所以家長的反應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會直接決定了孩子往後是否還會再做出這些情緒反應的意願。
如果我們建立了規則,就應該執行到底,並且其他人都用一致態度應對。否則,孩子就無法穩定地去配合規則,或是向比較心軟的家長鬧情緒。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撒潑哭鬧怎麼辦?
很多人會說,即使定了規則,關鍵時刻還是無效,孩子就是胡鬧,真的就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心都累了,孩子就是不能配合。
事實上,多數家長會用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直接打罵、拽到外頭忽視情緒、崩潰式的恐嚇。
有時候,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第一個最需要做的事情其實反而是拉住自己的情緒,並且將重點聚焦在我們的原則上和孩子適切的表現上,切勿混淆了關注重點。
因為當我們混淆了關注重點時,大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思緒弄得很煩:
“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聽話?別的孩子就那麼乖?
為什麼明明說好了還要故意鬧?
我就知道他會這樣、早知道就不要帶他出來!
真的很想把這孩子丟了~真的是讓我很丟臉!
”
當思緒轟炸時,我們的情緒可能就會被孩子的情緒給誘發了,這時我們說出來的話可能就很難維持一定的理性,可能會說了很多恐嚇、責怪、翻舊帳等等的內容。
接著,孩子就更容易被大人的反應搞得混亂了,情緒也就越發嚴重了。
硬碰硬實際上是大人和小孩情緒上的較量,看誰鬧得更大或更久,有時家長一吼可能確實壓住了孩子的情緒,但也容易讓孩子誤以為情緒只要比較大就能解決問題。
所以,究竟要怎麼做呢?
記住:冷靜把握原則,聰明給予選擇。
1.家長需要先打預防針,預測好可能會有的情況,出發前先建立好規則。舉個栗子:
例如在進商場之前,我們應事先和孩子說好進去商場要買什麼的,買好就要出來了,如果在裡面鬧脾氣的話,那隻好提早回家了。
2.其次,有意識地避開會引發孩子鬧情緒的地方,如進入商場後,可以降低走經過玩具重區的頻率。
如果孩子整個過程中沒有因為要玩具而鬧情緒,或是有點想要但因為學會忍耐,離開時應該肯定孩子的表現:“今天媽媽發現你都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看到你可以遵守我們說好的規定,媽媽真的很開心。”
3.假設孩子如預期一樣鬧情緒,家長要試著先穩定住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口氣先表述出你注意到孩子真的很喜歡那個玩具,然後再強調一次原先說好的規則。
我們可以:“你看起來很喜歡這個玩具,但我們有說好了今天來商場是要來買xxx的,你覺得xxx在哪裡呢?”
這樣的話語能夠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從想要的玩具上轉移回目標物,但是也會有孩子聽不進去,繼續鬧。
4.接著就是聰明給予選擇:給孩子一個具有選擇性的迴應,而且這兩個選擇都沒有偏離原則。
跟孩子說:“我們有說好來商場買xx,如果鬧脾氣了,我們就要回家了哦,你現在想要回家了,還是趕快去找找看xx在哪呢?”。
或是把購買清單給孩子看,挑出兩個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跟孩子說:“你想要先去找優酪乳,還是想要先去找香蕉呢?”
無論是選擇哪個都沒有偏離原則,這樣的響應會給孩子一種有得選擇的感覺,孩子也比較不會過分地渲染自己的情緒,甚至還能直接被轉移到更明確的目標之上。
當然還是有些孩子非常拗,說要就是要,說千萬個原則都沒有用,這時就需要冷處理了。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5.冷處理,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給孩子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
如果孩子經常這樣無法控制地鬧情緒,我們就要審視一下過去是否常有抱著原則卻也慣著孩子的傾向:
例如覺得哭煩了就直接給買了、覺得引導孩子會拖時間就在堅持好一陣子後就還是買了、或是當天心情好就給孩子買了......
之前打過的“臉”,之後會雙倍奉還給你的,就算你會特別跟孩子強調:“只有今天可以唷,下次不可以再這樣了!”
結果都是,大多數孩子還是出爾反爾的,因為只要一次沒把持住原則,就會讓孩子覺得只要拗得夠久就有機會,慢慢地孩子會把原則看得越來越淡,自然就會很難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