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們在學習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會讓無數家長無比的困惱,這些問題的原因各種各樣,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單靠幾個“要求”、“規定”僅僅能夠解決的是孩子身體的問題——即人是可以保證去做那些我們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情了,但是整個人的心思卻未必,算了實話實說吧——幾乎不太可能收得住。

所以要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還是得從根上解決,而這個“根”,其實就是父母……

注:一下內容對父母要求較高,如果沒有信心沒有意願為了為孩子而做出改變的父母就不用看了

學習不是最重要的

這句其實是很多家長非常願意說的話,特別是當見面對成績、讀書辛苦等問題的時候,非常願意說。

其實大多數的人們說這話的時候更多的是“應景”而已,其內心的真實想法並非如此,只不過是在那一刻有這樣的認識而已——比如幾位家長在閒聊孩子學習辛苦的時候,面對各種壓力、辛苦,特別是一些因為壓力大而導致的一些令我們心痛的事情,這個時候自己可能真的會由內及外的新生感嘆孩子學習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最有可能情況卻是:當天一回家發現孩子作業還沒開始寫,或者一邊玩一邊寫的時候,什麼“不重要”全都扔一邊了——教訓教訓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潛意識裡我們自己也不相信“學習是不重要的”。

恰恰相反,我們是發自內心的在乎這些東西,只不過是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現象導致我們更多的時候不敢承認、不敢實說而已。

可是我們說“不重要”自己不信沒關係,我們的孩子卻有可能真的“信”了……

可能有家長會說“我從來沒跟孩子說學習不重要啊!”

對,我們可能真的從來沒跟孩子說過學習不重要,可是如果學習真的很重要,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很少會看到他們的父母在學習呢?

因為我們更多時候其實是所得多,做得少,而說得多多到了我們曾經都說過什麼,或者什麼說過什麼沒說過恐怕都忘記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又能夠保證孩子充分理解並且相信我們呢?

說了一堆,其實就相信提所有的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隻有可以的“演”給孩子看的時候是教育,也不是耳提面命是教育,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我們跟就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就已經在進行著我們的教育了。

理解了上面的內容,那麼想讓孩子“積極完成作業”、“認真學習”、“喜歡學習”,這其實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不信請往下看。

你喜歡的就是孩子最想做的

孩子在小時候通過各種“討好”父母的方式來得到父母的認可是非常普遍的心理,同時,孩子也會對父母所喜歡的東西充滿了好奇,甚至也會“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也說不定,畢竟並不是所有的XX世家都是逼出來的,那種環境、氛圍是會把孩子帶入進去的。尤其是當身邊都是這樣的人和事,孩子會很快的找到“融入感”——這個比較難理解的話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身邊都是沉迷遊戲的同學,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這種情況下一些孩子很快也會融入進去……

所以我們如果是一個積極的人,尤其是能夠積極學習的人,那麼孩子自然也就會受到影響成為這樣的人。

太難了嗎?

並不難。我們只不過是把一些刷朋友圈、新增購物車、看小視訊等等時間拿出來一部分,然後一本正經的跟孩子坐在一起,比比誰更專心的去看書、去學習——想象一下,一家三口人,父母都在那裡安靜的看書學習的時候,孩子會怎樣?

如果孩子不學,你可以不去管給他,只需要小聲的提醒他:“請你小聲一些,不要打擾我們的快樂學習時間,好嗎?”

對於這麼大的孩子而言,次數不用太多他就會好奇為什麼學習會快樂了。

你想讓孩子安靜的學習,那麼我們就先保持安靜;

你想讓孩子有計劃地學習,就讓孩子看到我們是有計劃地安排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

你想讓孩子有效率的學習,你就展示給孩子看——任何事情,高效率和低效率帶來的反差,哪怕僅僅是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這樣的生活中的事情,但是它們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傳遞“效率”的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孩子對其他事物或者人表現出來的模仿力感到特別的好玩、有趣,甚至還是會經常的鼓勵他們去模仿——但是我們往往又忽略了孩子其實模仿最多的是我們,他們不但會模仿我們的語氣,行為還會模仿我的習慣、思維。

我們喜歡的他們就會更有興趣,我們討厭的對他們來說盡管也可能會有興趣但是也會建立起防禦的心理……

做可以令自己快樂、舒服的事情是幾乎不需要督促的

一個人喜歡躺著,蜷縮在沙發裡,是不要去要求,因為他們舒服他們就會去做的,而且很自然的就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玩是孩子們所喜歡的,所以你不用去要求他們自己也會玩的很好,真的,我們有很多家長就連這點都不相信——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的玩,然後還得試圖讓孩子從這個過程中非要收穫點什麼……

別說孩子了,大人不也是如此嗎?

累了的時候抽根菸,老同學相聚不醉不歸,走得太久燙燙腳,一身大汗泡個熱水澡……

因為舒服,因為喜歡,因為這麼做感到會快樂。

學習呢?

父母一提學習,空氣瞬間凝固,整個氣氛都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下還能夠感受到快樂或者舒服的孩子那絕對是不需要來關注孩子不愛學習的相關問題的,反而我覺得有必要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孩子可能會是一個自尊心太強、好勝心太盛、對自我要求太高的孩子,這種情況比不學習其實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所以我們要把學習這件事情快樂起來,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那麼他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喜歡學習呢?

能看到這裡的家長,我相信已經開始有人準備開罵了,認為我這屬於“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純粹的瞎忽悠了……

我知道原因是什麼,因為太多的人根本就不認同學習是可以快樂的,根本不相信學習能夠讓人感到舒服!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你自己都不信,你為什麼還要要求孩子相信呢?

你自己都不信學習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又如何讓孩子相信他們也能學得好呢?

根深蒂固的認識已經限制住了我們對事物原來樣子的認識——學習本身是應該快樂的,不快樂的其實是因為學習而衍生出來的一些負面的折磨,比如考試、比如刷題、比如成績不好被批評被嘲笑……

玩遊戲累嗎?排一個多小時只玩幾分鐘的遊樂專案累嗎?為什麼還是會樂此不疲?

因為遊戲好玩,遊樂專案刺激,就跟學習一樣,學習本身如果讓你覺得是美好的,是快樂的, 是舒服的,那麼什麼刷題、考試只不過就是我們在檢驗或者提高我們學習而採取的方式罷了,而不是把我們的中心放在了擔心被責罰、懲罰上去。

方法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的,當問題不再的時候,方法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這是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的問題——任何一個問題我們都能夠想出來很多辦法來解決,例如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安排比如獎懲機制、比如計劃安排、比如監督檢查等等可以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一個有一個的問題又不斷地冒了出來。

尤其是孩子大點的例如初中、高中階段的,我們仔細想想,有沒有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想辦法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問題很多是跟過去的原因一樣的, 只不過是換成了另外的一種模式呈現,而我們需要解決的方法其實跟過去的方法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這裡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還是因為當初我們在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其實考慮的點真的就是“問題”的本身。而沒有去從孩子“自身”入手。

前天晚上我發現兒子突然拿出來一個大本子,很漂亮的本子(孩子寫日記,我給他多買了基本,比較大的32開的)

我問了一句“你要做什麼?”

孩子說“我打算把奧數的錯題整理一下。”

我說“可以啊,現在知道自己主動地去整理了?優秀優秀!去吧!”

結果孩子為難的跟我說“這本本子是不是太漂亮了,有點浪費?”

我說“沒關係,好本子還有很多,但是好本子裡的好內容不常見,你做的事情配得上這本本子,快去吧!”

其實我內心也覺得挺浪費的!

但是在那一瞬間我就想通了——即便孩子只是整理了幾道錯題而已,那麼這對孩子來說也是莫大的收穫,而且保不齊孩子為了這本“好”本子,能多堅持一段時間不是嗎?

本子重要還是孩子的“舒服”重要?

其實關於整理錯題這件事情我給孩子提過建議、提過要求甚至是還親自幫孩子整理過,孩子的老師也要求過,只不過孩子日常學習比較好,鮮有機會去整理,所以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始終不能夠做到我心目中的那些水平我也有點撓頭——因為這個事情是真的很有意義很重要的。

但是我一直也沒避過孩子必須去做這件事情,可是我從沒有忽略過讓孩子認識這點。

原來時候我才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突然願意去做這件事情了,原來是那天白天在學校的時候同學們聊到了錯題集,而孩子對此因為過去有了我的一些影響,所以很快的就跟他們討論起來,並且講了不少爭取整理的方法……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真的相信了這個事情真的有用,又或者是他覺得自己光說不練沒有說服力,反正他的行為結果卻已經是這樣的了。

顯然,過去我或者是孩子老師講的那些關於錯題集的一些問題,在那一天讓他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願意主動地去做這件事情了,而在那之間我們並沒有去逼著孩子去做,儘管我相信,去逼著做孩子也會做的……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解決問題方法真的有很多,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去解決問題才是我們必須重視的關鍵,改變行為是容易的,改變認識是困難的,方法是應問題的出現而產生的,但是解決問題並不是只靠我們具體的方法就會有效的。

有點饒了,其實簡單點來說就是讓孩子喜歡學習,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件讓他們舒服的事情,那麼再多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因為孩子自己到那個時候為了讓自己快樂、舒服他們自己就會主動的去找解決辦法了!

終於看完了,大家是不是有點小失望?

不過我還是想說:為了孩子學習,我們很多父母出錢出力都不皺一下眉,那麼讓我們改變一下自己孩子卻可以受益終生的事情,我們有多少父母願意去嘗試做呢?

現實可能真的是更多的人寧願別人為自己而改變,也不想自己為他人而改變……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愛孩子要有分寸,要讓孩子承受這5種苦!家長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