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又傳來了強強媽媽歇斯底里的吼叫聲,不用聽也知道,肯定又是強強作業沒有好好完成,粗心大意錯了很多地方,因為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晚上都會上演,周圍的鄰居早已經見怪不怪。強強的媽媽也表示自己真的很心累,有時更是煩躁得想要大哭一場,因為每次在責罵強強之後,媽媽的心情也非常難受,不斷的自責為什麼沒有耐心和孩子好好說話?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要吼孩子?
其實我們身邊有太多和強強媽媽一樣的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的驅使下,似乎磨滅了所有的耐心,剩下的只是日益火爆的脾氣。很多時候父母覺得自己好好說話孩子完全不會放在心上,只有對孩子大呼小叫一頓,讓他們知道父母的厲害,才能夠暫時性的讓他們聽話一陣子。雖然這聽上去有著一定的道理,但似乎更多的是為自己發脾氣找理由,把責任完全推到孩子的身上。
難道孩子不聽話,父母就一點錯都沒有嗎?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應該做的不是對孩子不分青紅皁白的責罵,而是要先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如果能夠換位思考,那麼我們自然會想到自己小的時候也是經常犯錯,這似乎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更何況很多時候並非孩子的做法真是錯誤的,而只是他們的做法和父母的要求不同,違背了父母的本意,所以才會讓父母無法接受,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孩子犯錯。
這相當於父母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所以情緒自然就會難以控制,不僅沒有耐心去好好的和孩子說道理,更是會提高嗓子的分貝,用吼叫的方法去告訴孩子他們是錯的。
也許當時孩子會因為感到畏懼而變的唯唯諾諾,一切聽父母安排,但時間一長孩子的逆反心理便會油然而生,父母叫的越凶,他們越是叛逆,到最後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受傷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會反作用於父母,用殘酷的結果讓父母認清自己的錯誤。
經常吼叫孩子,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1] 、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1、標籤效應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很多家長會認為打孩子是一種暴力,所以並不提倡。但其實吼孩子也是一種暴力,這種言語上的暴力甚至會比肢體上更殘酷。經常在吼罵聲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會產生自我否定和懷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所以他們會變得自卑,不願意和他人交流,就是怕有一點的錯誤而讓別人嘲笑甚至是暴力相待。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長期吼叫下,會變得越來越膽怯懦弱,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遇到事情只會不停的往後退縮,因為這樣才會讓他們有安全感。一旦自己暴露在人前,這些孩子會無所適從,懦弱的他們自然會喪失很多的機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發展道路。
2、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叛逆性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說法,當一個人所承受的刺激越來越多,強度越來越大或者時間越來越久的時候,便會產生負面情緒,對待事情失去耐心,甚至出現逆反的心態。這叫做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如果任意的踐踏本應遵守的規矩,不斷的超出範圍之外,那麼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在我們的家庭中也是同理,當父母總是用暴力的手段去鎮壓孩子,妄圖用自己高高在上的權力去逼迫孩子就範時,孩子的反抗心理也會相應的越來越強烈。如果正好遇到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期,那麼父母的吼叫只會讓彼此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那麼應該如何去做呢?有話好好說,這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可是真正想要做到卻並不容易
一旦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偏差時,父母的情緒就會難以控制,因為在他們眼裡,孩子只要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就是犯錯誤,就是不聽話,甚至都不會給孩子任何解釋的機會,直接對著孩子就是一頓責罵。
雖然孩子的心理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但卻無法強大到可以接受父母所有的不理解和質疑,如果父母總是拒絕和孩子溝通,不願意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那麼對於孩子的打擊必然是非常大的,甚至會對他們的一生都造成不利的影響。在發洩情緒之前多做深呼吸,多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也許更容易和孩子交流,也能給他們更好的成長環境。
學會適當的鼓勵孩子,有時遠遠比吼叫更有效小娟特別喜歡畫畫,經常拿著畫筆把她腦海裡的小世界化成美麗的圖案,沉醉在其中洋洋自得。這一天小娟又開始了她的創作,在畫紙上畫了幾條小魚,當她開心的拿給媽媽看的時候,卻被媽媽責罵了一番,說她整天就搗騰這些沒用的,自己學習的書也不看,以後還想不想上大學了?
但是爸爸卻說小娟的魚畫的真的很像,彷彿丟在魚缸裡就能遊一樣。爸爸鼓勵小娟如果喜歡畫畫就堅持下去,當然也不能因此把學習落下了,要學會合理的安排兩者之間的時間,一方面讓學習有所進步,另一方面也能不斷的提高繪畫技巧。
很顯然爸爸的教育方式更為有效,在鼓勵孩子畫畫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希望孩子學習進步的本意,可以說一舉兩得,既沒有傷害孩子,又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聽到多多不同的聲音就吼罵他,而是要對他有充分的尊重,在確定孩子真的喜歡羽毛球這項運動之後,告訴孩子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剩下的一切就交由孩子自己去處理,半途而廢也好,持之以恆也好,都是孩子要面對的結果,半點也怨不得他人。
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所以父母緊張孩子是一種天性,總是對孩子過多的關注,擔心他們受到傷害。但是這種過度的愛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都受制於父母,但凡做了一些在父母認為是出格的事情,那麼必然會被他們吼罵。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漸漸的要學會放手,因為孩子的未來父母無法全程參與,所以讓他們學會選擇,學會判斷,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一個獨立有主見的孩子,才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走出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
和孩子一起成長,既是給孩子最好的陪伴,也是一次難得的自我修煉,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嘗試,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