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家庭裡,孩子是唯一需要教育和成長的家庭成員嗎?有多少父母在畢業之後就自動停止學習和成長呢?

一次和女兒的對話,讓我不得不去反思這個問題:孩子就註定是父母教育的物件嗎?

那會我正陪女兒寫作業,說的好聽是“陪”,其實我只是坐在旁邊刷我的手機,偶爾掃視兩眼女兒以視監督。

女兒好奇問:“媽媽,你為什麼都不用寫作業呢?”

我張口就應:“媽媽已經畢業了,現在沒有老師給我佈置作業了。”

女兒一臉疑惑但沒再追問,我事後細想被自己的草率回答驚出一身冷汗,我不經意的回覆無形中給孩子傳達兩個要點:①畢業等於沒作業,②作業是別人來給自己佈置的。

那整天在孩子面前表達“學到老活到老”、“自我成長”,孩子還會心服口服嗎?

日常生活中類似的場景很多,每天都在發生,看似不經意的迴應,暗含傳遞的資訊卻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同一個問題,一千個父母可能有一千種回答,這些順其自然的行為模式背後,本質差別是什麼呢?

01

行為背後的本質差別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是我們慣有的認知結構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連結,是我們面對一件事物,通過直覺來進行的判斷和反映的結果。

不同的父母,思維模式不同,但也不難從普遍的家庭教育模式找到父母共性誤區。

一、 固化的教育思維

晚上帶女兒小區散步,和小朋友瘋玩到9點半她都不願意回家:“為什麼總是要聽你的呀,媽媽!我不想回家,我還想玩!”

很多時候,雖然我們沒有說出口,但我們有著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我是大人,我是你媽媽,我生了你,我說的都是對的……你就得聽我的。”

類似生活場景還有很多,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認為孩子就該聽父母的,父母說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一個家庭當中,真的只有孩子才是受教育的物件嗎?孩子與父母真的是處於教育的兩個對立面嗎?

二、 停止成長的父母

“爸爸媽媽當年家裡窮,沒錢讀書,沒辦法上這個那個興趣班,所以現在啥也不會,到了我這個年紀要學也來不及了,所以現在爸爸媽媽努力為你提供這麼好的條件 ,你要好好努力,好好珍惜機會,不要白費爸爸媽媽苦心。”

這話是不是聽著很熟悉,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教育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心態。我現在年紀大了,來不及學習了。但我知道當初為什麼,所以現在努力改善條件,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

但其實,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不管什麼年紀,都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我。從這個共同成長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也許我們就不會再跟孩子說同樣的話。

紀錄片《鏡子》中說過:“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認知,背後就是思維模式。毫不誇張地說,父母的思維模式正在不動聲色地操縱孩子的未來人生。

產品不合格,可以選擇下架甚至可以放棄,但孩子不同,父母沒辦法將孩子塞回孃胎裡重新回爐改造。

所以,要想把孩子不斷琢磨成精品,更需要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長,不斷重塑自己的思維模式,一遍遍去踐行,去精進。

03

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何改變一個人長期形成的思維模式?

大量現代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證明,思維方式是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而改變的。

好的家庭教育,從父母開始改變,邁出這3步改變思維模式:

一、 迭代對家庭教育的理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

有人總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怎麼可能當大人的老師呢?其實不然,恰恰是因為孩子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以及認知的侷限性,反而能帶來與大人不同的思考維度。(其中開頭我和女兒的對話就是例子。)

如果一味地認為家庭裡面,孩子才是受教育的物件,那父母自然而然就會認為管教孩子是理所當然,日常的溝通方式更傾向於用命令或者要求的口吻,永遠給孩子高高在上的感覺,父母與孩子間有距離感。

我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其實孩子也一樣。如果從經濟物質角度來看孩子沒有能力付出,但從精神層面,孩子照樣對家人付出不低於我們付出的愛,甚至可能孩子付出的更純真專一,對待任務包括玩耍和學習任務,他們同樣付出踏實和認真。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相互教育,形成家庭學習型組織氛圍的過程。父母對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的認知改變,有利於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對等,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認可。

二、 走出去,勇於接受思想碰撞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就像“飛輪效應”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我們跟孩子間的相互作用力也一樣,剛開始要父母接受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得到啟發可能很難,但只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接受來自孩子的思想碰撞,父母會對家庭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

理解孩子,理解孩子與父母之前的關係,家庭教育思維無限延展到方方面面,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靠近和信任,更願意敞開心扉多加探討,接受父母的教誨。

三、 留下思考和反省的時刻

曾聽過一個小故事,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思考極為推崇。他偶然發現一位學生深夜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在做實驗”,盧瑟福皺起了眉頭追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盧瑟福火冒三丈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

這個故事可以用在家庭教育場景上。如果父母一直忙碌於教會孩子這個,教會孩子那個,不斷給孩子灌輸知識和傳授技能,但失去了思考和反省的空間,往往就雙方都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蘇格拉底也說過:“沒有反省的人生是無意義的人生”。父母在人生閱歷上比起孩子更高瞻遠矚,作為掌舵人,家長更應該真正靜下心來,看到未來的變化和需求,不斷自成長,也不斷幫助孩子成長,才是家庭教育的王道。

04

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但父母對孩子付出的程度卻是可以分出4個層次的:肯為孩子花錢、肯為孩子花時間、肯為孩子學習、肯為孩子改變。

成為第一二個層次的父母很容易,但真的肯為孩子學習和改變很難,但只要願意為了孩子踏出這一步,都會蛻變成為優秀的父母。

請相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思維模式,是認知水平。我們比孩子更需要自我教育和成長,積極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不斷更新認知,重新理解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並且一遍又一遍地實踐和進步。

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我們不僅會養育出優秀的孩子,也會成為孩子心中優秀的父母。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你對孩子越吼,孩子越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