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用哭要挾你,你會怎麼辦?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一個大約2歲的男孩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哭鬧了將近半個小時。
旁邊的媽媽,則用手撐著臉蹲在地上,一臉無奈地看著兒子。
這一場景,引得路人紛紛側目。同時,也引發很多網友熱議。
有些網友對媽媽的做法表示贊同,他們認為:
同時這一幕,也讓很多網友產生深深的共鳴:遇到孩子當街哭鬧,有時候真的不知該怎麼辦?
養育孩子時,經常會遇到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情況出現,有些孩子只要父母勸一勸,他就聽了;但有些孩子,任憑父母說破嘴,仍然一副堅持哭到底的模樣,讓人無可奈何。
其實孩子有訴求而哭鬧,是一個正常現象。
這是孩子在爭取權利、積極向上的表現。如果父母引導得當,孩子會明白做事的規則,變得越來越懂事;但是如果採取錯誤方法對待孩子,就會讓他越來越愛無理取鬧。
面對孩子哭鬧,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需要父母運用智慧去解決。
孩子哭鬧,到底要不要回應?
前段時間萌娃類真人秀《奇妙小森林》迎來首播,獲得眾多觀眾的喜愛。
其中作為嘉賓的鄭爽,因“不會帶娃”上了熱搜。
一天中午孩子們要午休了,但小玖不想睡覺,表現的很抗拒,並且說完還哭了起來。鄭爽看到後,不但沒有心軟,反而很嚴厲地命令小玖快去睡覺。
小玖更加執拗起來,情緒崩潰之餘反抗越來越明顯。
於是,鄭爽一把把小玖拉出帳篷,對他說:“我對別人哭很不感興趣。”然後,在跟小玖溝通無果後,徑直走開了。
最後,只留下一個待在原地哭得越來越厲害的小玖。
事後,鄭爽曾坦言:“他每次哭都要哄的話,我怕他養成壞習慣。”
鄭爽一句話,道出了很多父母心中的疑慮: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立刻哄?如果哄,怕他形成依賴,以後每次都要哄;不哄,又看不得孩子太難過。
關於孩子哭鬧,要不要回應的問題,可以依照年齡來判斷。
1歲以內的寶寶,一定要“哄”
在養娃的過程中,身邊總會時不時地充斥這樣一種聲音:
不要孩子一哭就抱他,越是這樣抱,越容易把他慣壞,以後有你受的!
這句貌似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我並不敢苟同。
從心理學上來說,0~1歲的孩子,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
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他開始與母親分離,但即使與母親分開,嬰兒也會感覺自己和母親仍是一體的。
餓了,他需要媽媽餵奶;冷了,他需要媽媽把他抱在懷裡。如果母親不能及時體察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連最正常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將會破壞他的安全感,增加他對外界的恐懼,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提出:哭聲免疫法,認為嬰兒哭了不能抱。這個理論當時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但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現實論證,發現:
不抱,不僅容易導致孩子沒安全感,容易情感崩潰,隨著漸漸長大,還會有損孩子的認知發展。
反而,如果能及時迴應孩子,孩子因為有父母的溫暖迴應和愛撫,情緒更加穩定,對世界更有信任感,從而獲得更健康的成長。
所以,如果是1歲以內的寶寶有需求,一定要及時迴應。這樣做,可以為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打下好的基礎。
1歲以上的孩子,要區別對待
對於1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甚至有些一歲半的孩子,就可以通過一些行為,開始試探家長的底線。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處理的方式欠妥當,會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傷害。
比如,選擇縱容孩子,容易讓他養成不好的習慣;選擇無視孩子,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心生恐懼。
父母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髮展。所以父母如何迴應,至關重要。
當孩子哭鬧時,這3種做法不能有
在孩子哭鬧時,父母最好不要用這三種方式迴應,它們看似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實則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很深且久遠的傷害。
不要直接走開一次在商場的櫃檯邊,看到一個女孩在央求媽媽買玩具。起初媽媽站著不動,在勸導女兒無果後,一甩手,便轉身快步離開了。
女孩一看媽媽走遠了,先是愣了一下神,然後哭得撕心裂肺地朝媽媽瘋狂追去,還一邊大喊“媽媽,媽媽……”整個過程,看得讓人有些揪心。
很顯然,這位媽媽是希望用離開的方式逼迫女兒放棄,最後效果確實達到了。但她卻不知,這麼做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多大的傷害。
孩子並不是真的想放棄,只有相對於失去媽媽,她要選擇找媽媽。當被拋棄的恐懼深深掩埋,孩子立刻忘記自己想要的。
遇到孩子哭鬧,直接走開或許能夠快速解決問題,但不是一個好辦法。
不要一哭就吼養過孩子的人,都有一種感受,一看到孩子哭鬧,瞬間感覺火氣蹭蹭地往上冒,忍不住就會想吼孩子。
但是,吼過之後,孩子不僅不聽,哭鬧的更厲害,同時,也讓父母多一絲愧疚感。
吼孩子,是一種制止孩子哭鬧的方法,但它是建立在遮蔽孩子感受上所做出的行為,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越吼孩子,他哭得越凶,逆反心理越嚴重!
不要總是妥協馬雅舒在《媽媽是超人》中,就是一個愛妥協的媽媽。
女兒想要吃冰淇淋,一哭鬧,她就給了;女兒不想睡覺,一哭鬧,她就抱了……因為馬雅舒的一再妥協,讓女兒養成了任性的性格,也缺乏獨立能力。
父母的妥協就是一個無底深淵,隨著孩子一步步緊逼,最後會讓孩子無止境地掉下去,要想再起來就難了。
不要總對孩子妥協,這是對孩子不負責。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很多時候並沒有即刻就能拿來用的方法,而是需要父母用耐心和愛去看見和理解孩子,然後再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當面對孩子哭鬧,我們最需要做的是:
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理解他,最後再處理問題。
一個女孩走到商場,想要買一個洋娃娃,因為家裡已有太多玩具,爸爸不同意。
女孩當即崩潰的大哭大鬧,後來直接躺倒地上撒潑打滾。
此時一旁的爸爸不吼不罵也不哄,只是一臉淡定地看著她,任憑女孩鬧騰。在僵持了三個小時後,女兒實在沒力氣了,就跟著爸爸回家了。
很多時候,孩子哭鬧,無非是想借發洩情緒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父母耐心的感受孩子的情緒,理解他的想法,孩子就能夠漸漸的平靜下來。
這種和善而堅定的態度,會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從沒有離開,自己的情緒需要自己承擔。
然後隨著孩子的情緒趨於穩定,他開始恢復理智,這時父母再跟孩子對話,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這樣做才有效。
管孩子哭鬧這件事,要趁早
網上曾流傳這樣一個視訊,一名33歲的已婚女子帶著媽媽到手機店,要求媽媽給她買最新款的蘋果8Plus,媽媽因為價格高沒有同意。
這名女子竟在手機店內大哭大鬧起來,並甩手剁腳地苦苦哀求:“你別走,求求你了,媽媽!”母親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如果一個3歲的孩子這麼做,完全可以讓人接受;但是一個年過30的大人還這麼做,就讓人感覺有些可笑了。
而這背後,是誰造成的?
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種好的習慣在孩子幼小時很容易形成,但在他們長大後就很難養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時候就有很多不良習慣,長大後也難以改掉。
孩子不會因為“年齡大了”,自然就懂得哭鬧不對,只會在不斷地突破父母的底線下,把哭鬧當成威脅父母的武器。
管教孩子哭鬧這件事,一定要趁早。
當父母不受孩子哭鬧的“要挾”,孩子也就不會通過哭鬧來尋求滿足。
在這樣的成長教育下,孩子從小能夠形成良好的情緒管理系統,也能學會如何正確解決問題,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