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孩子嘴裡抱怨最多的就是,“媽媽真是煩死了,不敲門就進我房間。”
“我爸特討厭,還偷看我日記。”
“媽媽什麼都要管,恨不得給我裝個監控器。”是不是經常聽到類似的話呢?
而這樣的家長,存在著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在家庭中缺乏“邊界感”。讓孩子感覺自己始終就像個嬰兒一樣,所有言行必須被大人的想法牽著走。
強迫孩子不明智,別讓“為你好”成為藉口,要想孩子優秀,首先給予尊重。
餐桌上,樂樂看著眼前的那盤胡蘿蔔開始嚷嚷:“媽媽,我不要吃胡蘿蔔。”
“胡蘿蔔富含維生素,吃了對眼睛也好,小兔子就喜歡吃胡蘿蔔呢。”
“媽媽,我知道,可是,我真的不喜歡吃。”
“不喜歡吃也吃一點好不好,就吃一點。”
樂樂不高興地把筷子放下,表示根本不想吃。
爸爸看到了批評說:“你怎麼那麼不懂事呢,媽媽辛辛苦苦做的飯,和你好好講道理,吃胡蘿蔔也是為你好,你為什麼就不吃一口呢。”
“為什麼你們總是強迫我,我說了我不喜歡,是一點點都吃不下去,我又不是其他菜也不吃,我就是不喜歡吃胡蘿蔔而已,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媽媽不喜歡吃肥豬肉就可以一點不吃,而我不喜歡吃胡蘿蔔就還要吃,這根本不公平。”
是啊,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孩子呢?為什麼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逼迫孩子呢?不喜歡吃的東西當然可以不吃。
如果孩子是明顯挑食或是蔬菜都不吃,父母可以慢慢引導,但孩子就只是不喜歡吃一種,為什麼不可以不吃。父母尚有選擇的權利,為什麼孩子不能有。
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大多數父母的問題也就是“邊界感”缺失的問題。他們天然地認定:“我們是父母,我們有權利有義務為孩子做決定,我們出生早,經歷多,就應該可以干預和管理孩子的事情。”
這樣的親子關係,必然會在孩子漫長歲月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事事想要“參與”,結果往往是減弱孩子的其他社會關係。容易培養出“仇親仇家仇一切”的孩子。
沒有邊界感的家庭會有什麼影響1)偏離正軌,盲目逃避父母
有那麼一個人,他的父母習慣把什麼事情都給安排好,幫他選擇興趣班,選擇文理科,選擇大學,甚至是婚姻。當他結婚之後,他總是以自己忙為藉口不回父母那裡。就是父母去他家看他,他也會在得知訊息後,說要加班,故意錯過與父母的相聚。
他還有家暴行為,最後妻子和他離婚。沒過幾年,又因為和同事發生口角大打出手,而被公司辭退。後來他回憶說:“我的父母毀了我的人生,從小被掌控,從小被約束。”一旦有機會脫離父母,便偏離正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
2)叛逆激增,導致仇親仇家
物極必反,慧極必傷。2012年留日學生汪某刺母的悲劇,就是孩子長期受壓制,最後反而一發不可收拾。
有些是發生在孩子的青春期,越是被管教越是抵抗。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一直成績很好,一直很聽話,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成績突然下滑,變得越來越叛逆。
仇親仇家。父母沒有邊界感,事事幹預孩子,就會隨著時間累積,導致孩子反對父母,最終產生仇親仇家行為。
3)報復社會,想法強施於人
由於父母沒有“邊界感”,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會是一個“邊界感”模糊的人,當他走向社會,他的最可怕之處,就是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一旦得不到這樣的迴應,就會激發他內心的消極暗示,認為社會和他人“忤逆”了自己,嚴重後果就是仇視社會,報復社會。
4)缺少主見,責任意識匱乏
還記不記得之前的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母對蘇明成的愛就是沒有“邊界感”,端個菜都不讓幹,買房裝修都是蘇母操辦。到最後呢,蘇明成成了一個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就是一個“孩子”,只能“啃老”。
周國平曾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這裡的分寸是:“邊界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都是如此。一旦超過了,就會導致失衡,產生不良後果。詩人餘秀華曾說:“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所以幸福的家庭一定是有“邊界感”的。
父母怎樣做,才能稱之為有“邊界感”世界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父母要做的就是做好父母,盡應盡的責任,做該做的事情,在孩子那裡也不應該越權。
“媽媽,我還不會畫畫,我能亂畫嗎?”“可以啊,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但必須是在畫紙上哦。”“那畫畫的時候,我把手弄得髒兮兮的沒關係嗎?”“沒關係呀,玩完你只要洗乾淨手就可以了。”“那畫畫結束我能先吃東西再洗手嗎?”“不可以,要把手沖洗乾淨才能再吃東西,不然細菌都吃到肚子裡了。”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輛車的行駛,他們想要怎樣開,走哪條路都可以,但是父母應該要告訴孩子“交通規則”,同時也應該教會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1、學會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時間、空間、情緒和選擇。孩子的喜歡和討厭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和尊重,不對的事情可以慢慢引導孩子,而不是嚴詞勒止。
比如分享這件事,很多父母的做法都欠妥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物權意識的產生父母要尊重,等孩子明白協作的重要性時,分享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他時候,父母要做的只是適當引導就可以了,而不是強迫。
2、杜絕干涉孩子
在這裡想到了婆媳關係,婆婆想要處理好婆媳關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干涉兒子兒媳婦的生活。同樣,在孩子幼年時候,父母應該做的也是適當放權,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這不僅能讓孩子感到快樂,也會讓孩子更願意去尊重父母,同時也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開始。
3、為孩子立規矩
家庭應該有“邊界感”,不代表毫無規矩和禮法。父母和孩子在各自的邊界裡做好各自的事情,守住父母的邊界,幫助孩子確立規則意識是對孩子未來的最大負責。
真正的“邊界感”一定是有章法的。具體到原則性的問題,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孩子一定要清楚,想要孩子清楚,就要在平時的教育裡樹立好規矩。
TIP:
家庭裡的“邊界感”重要的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溝通。而不是過度考慮對方的感受,遷就委屈自己,而是時刻能夠保持良好有效的交流。
讓彼此都知道“邊界感”的位置。彼此尊重,允許不同,互不干擾,互不控制,並一直相愛,互助互持,共同承擔家庭責任。這樣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才能夠讓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