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同事聊起孩子的事情,同事說:“我家孩子現在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讓她背古詩,其中一個詞錯啦,我幫她糾正,還特意給她聽了正確的音訊。結果人家跟我急啦,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老師沒錯,我聽老師的,就是對的。”這種現象我們身邊一定還有很多。 而就在昨天還聽說,一個小學的孩子因為沒打掃宿舍衛生,被老師懲罰,為了聽老師的話,竟然把宿舍垃圾吃掉。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垃圾不能吃,還乖乖聽話。因為他們習慣了聽話,不敢反抗。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不得不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總是以聽話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依據呢。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可是如果你的孩子讓他幹啥就幹啥,迷信父母或者老師,也未必是件好事。孩子一味的聽話,容易導致孩子沒有正確的是非觀或者沒有自己的主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獨立。那麼,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該怎樣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堅持做正確的事呢?
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堅持做正確的事不管孩子做的對與不對,都應該明確指出,哪裡錯了,哪裡對了。和孩子一起弄明白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不是搞家長專制或者老師至上,聽我的話就是對的,不聽話就是不對。我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會拿父母或老師的話當聖旨,覺得他們的話神聖不可侵犯,必須執行,不容置疑和挑戰。
我一直都在努力引導我的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會告訴她,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如果你關注了我的文章,一定會發現,我為了一個小錯誤還特意專門給孩子道歉,我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讓她明白,每個人都可能會錯,也包括父母和老師,要學會識別錯誤,不要盲目相信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判斷,堅持做對的事情。
要求孩子直面問題的本身,不要用消極的後果作為懲罰無論獎勵還是懲罰孩子,都要事出有因,再說一次要對事不對人。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後悔犯錯誤,給他們教訓,而讓孩子承擔一個完全不相關的後果。正如該事件的老師,孩子們沒打掃宿舍衛生,不是讓孩子立馬打掃,而是讓孩子吃掉垃圾。我想那位老師當時一定是想給孩子們一個教訓,沒想到孩子們真的照做啦。
任何的教訓可能會讓孩子記住並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但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而最有利於孩子茁壯成長的條件是獲得父母或老師的引導和建議。不要用另外一個錯誤去教訓孩子的錯誤。利用直接後果,讓孩子對自己行為的直接結果負責。用講道理的談話方式更能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處事。應該教導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或者至少應該激發他們去思考解決方案,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切記,讓孩子合作的關鍵是要激發他們的內在能動性,要讓孩子因為自己會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威脅或是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