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想真正鼓勵到孩子,需要學習一些基本的技巧,通過鼓勵賦予孩子歸宿感和價值感,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今天我分享三個步驟,幫助親愛的家長們在生活中更好地練習鼓勵。
第一步:用心觀察,開啟關注孩子優點的眼睛,閉上嘴巴,睜開眼睛。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需要我們“退後一步”,用心觀察,不帶任何評判。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失控或挫敗都是源自於評判。處於這種狀態時,我們就失去了真正看見的孩子的能力。
比如,孩子過幾天有個表演,但越是臨近,越是害怕,跟你磨嘰著說害怕緊張,不要上臺表演了。
一開始你很耐心地勸說,慢慢的心裡就開始煩躁起來。一個刺耳的聲音在腦子裡面響起:“他明明5歲的時候上臺表演,還那麼勇敢大方,為什麼到7歲反而害怕了?”——這就是評判。
這樣的我們只會更煩躁、更挫敗。那麼,“後退一步的、用心的、不評判的觀察”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去看到孩子的害怕。其實害怕跟跟年齡無關,有很多因素。比如,自主意識強了,對老師同伴們的評價要敏感一些了,是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擔心做不好。他此刻是真的害怕,他害怕的東西可能是他虛構的,但害怕的感受是真是存在的。
看見真正的孩子,看見挫敗背後真實的原因。我們才能真正找到鼓勵孩子的方向,“表達出我們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援”。
第二步:切換關注點:從“你怎麼…(這麼膽小)”到“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不上升到對人的評判,而是就事論事,關注於解決方案。
從“你怎麼這麼膽小”到“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媽媽知道你有些害怕,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其實我也是這樣的,一到重要的考試前就會很緊張,擔心搞砸。你有這樣的想法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不那麼緊張?
然後,一起把關注點放在如何幫孩子放輕鬆地面對這件事情上,一起關注於解決問題。
第三步:循序漸進,小步前進。
孩子之所以氣餒,是因為他認定自己做不到。那麼,或許這一步對他來說步伐太大了。不妨細分步驟,幫助他找到邁出一小步的方向。最有力量的鼓勵,源自於孩子自己完成某件事的過程。
在家裡設定小舞臺,模擬整個比賽現場,有主持人,有音響話筒,讓孩子在家表演一次,並及時地給予鼓勵,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能力。
如:“哇!我看到你剛剛走上舞臺的時候,挺著胸,一直微笑著,這個就叫著自信。”
“在你的表演中,我不僅看到你的姿勢跟老師說的一樣,我還看到你的表情,也一直配合著情緒和動作。”
放在其它問題上,比如孩子不能按計劃完成家庭作業,不肯練琴等等。媽媽為此感到焦慮。那麼我們要問一下自己,你的方法是加深了這種氣餒,還是可以帶給孩子力量?孩子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幫助?
我們就可以用到上面提到的鼓勵的三個步驟去幫助孩子。
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說:“一個懷疑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孩子,會表現不滿。
這樣的孩子不是在參與、貢獻中尋求自身價值,他心裡的氣餒會讓他的行為轉向對他人無益、讓他人惱怒”。
因此,“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漸漸地,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孩子,我們家長自己也得到了鼓勵與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