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7點楊先生叫兒子起床,兒子不願意起。楊先生就把被子掀開了,兒子不高興了,說了句:“滾”,又把被子披在身上。
楊先生惱了,又把被子掀開,然後用手扇了兒子一巴掌,兒子也惱了,一邊哭,一邊拿枕頭砸他。就這樣爺倆打起來了,兒子一邊哭一邊不服氣拿枕頭砸爸爸,爸爸用巴掌打兒子屁股,兒子疼的哭的更厲害了。
我趕緊跑過去把兒子抱在懷裡哄了哄,然後把楊先生叫到旁邊屋裡跟他探討下。我說:“難道孩子犯錯了,就必須用巴掌解決嗎?你現在跟他打能打過他,等他長得跟你一樣高了,你還能打過他嗎?你現在在教他用武力解決問題,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你那麼用力打到孩子身上,你不心疼嗎?”一連多個問題拋給楊先生,楊先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過失,他也覺得好像事情不應該發展成這樣。
隨後他決定去跟兒子道歉,他說:“兒子還疼嗎?爸爸不應該打你,爸爸給你道歉,但是寶貝我讓你起床,你讓我滾是不是也不對呢?”
兒子聽了說道:“早就不疼了,原諒你了。我以後不說讓你滾了。”
想想我們不是也不願意起床嗎?
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也經常犯錯誤,甚至有的經常用大人的拳頭去欺負弱小的孩子。小孩子肯定打不過我們,我們贏了孩子,卻不能“贏得”孩子。
2我記得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在學校老師怎麼也管不住,如果犯了錯誤了,老師跟家長一說,家長就一頓訓,一頓打。後來了解到他媽媽打他像家常便飯一樣貧繁。
孩子怕她,但是並不服氣她。孩子在學校里根本不聽話,誰的話也不聽,只有在媽媽的拳頭下才勉強聽一聽。
讓背誦古詩必須站在橡膠車胎裡,威脅他背不過,不準出來,他才能背會。等他再大點,比你還高了,你還能威脅的了他嗎?網上很多例子,孩子大了,能打過媽媽了,開始反叛,開始用拳頭還回去。
你為什麼讓孩子學習?
你怕他不學習,沒前途,沒有更好的生存技能。
你為什麼怕他沒有知識,沒前途,沒有更好的生存技能?
因為你愛他。
可是他感受到了嗎?
你這樣打他,才能學進知識,他可能只有恨,只是覺得母親逼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她根本不愛我。
試著跟孩子溝通,換一種教育方法,運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也許會“贏得”孩子的配合。
3那麼生活中我們如何“贏得”孩子呢?
《正面管教》中“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他能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沒睡夠,你不願意起床是嗎?
2、表達出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寶貝我知道你沒有睡夠,你不願意起床,爸爸也是這樣的,睡不夠也不願意起床。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可是如果你不起床我很可能上班會遲到,很可能被領導訓斥。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
孩子可能會說,以後晚上早點休息。我們補充即便又由於睡得晚了,沒有睡夠也不能再發脾氣,和孩子達成共識。
當我們這樣跟孩子說的時候,一般孩子都會很配合的。
千萬不要孩子犯了錯誤,先打一頓。雖然孩子知道錯了,但是你與孩子的感情很可能就疏遠了。
只有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