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為什麼我喜歡她,她不喜歡我?—— 進行真正有效的雙向交流

遇到別人硬塞給你的“好心”但不想接受,應該怎麼辦?是直接拒絕走開,還是勉為其難地被迫接受?這是孩子必須要學習的關於同理心的重要一課。同理心應該是種雙向交流的情感,如果只是條單行道,那無疑會造成雙方中某一方的不愉快,從而產生衝突。

1、“我真的不想吃棒棒糖啊⋯⋯”

有一起情殺事件,一人告白未果竟殺人焚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施暴者的同學說:“我不相信這是他做的,這一點都不像他。”

而在另一樁臺大學生殺害女友的案件中,那個男生悲傷地說:“我對她那麼好,她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這句話深深地給我一個警惕:平常看起來正常、開朗的孩子,卻都可能在某一件事情上過不去,然後做出令人費解的舉動,大多數的情殺案件都源於此。

這些事件中都存在大同小異的憤慨:別人“不應該”這樣對我。只是愛情剛好加深了這種情緒的張力。

女兒看到電視新聞時似懂非懂,我決定找個機會跟她聊聊,沒想到,這時機來得很快。

傍晚去公園玩,人潮眾多,剛到沒多久,我就看到遠處有個小男孩走向女兒,遞了根棒棒糖,女兒向他搖搖頭不知道說了什麼,結果這個小男孩立刻生氣地大吼大叫。這一叫,把他的媽媽給喚出來了。

女兒漲紅了臉跑到我身邊,眼睛裡充滿了委屈的淚水。

“怎麼啦?發生什麼事?”

“他要給我糖果,我跟他說我不想吃,結果他就很生氣,一定要我拿。”女兒從委屈變成越說越氣。

“哦,那他跟他媽媽說什麼了?我在這邊聽不到。”

我看遠處小男孩還是情緒激動,他的媽媽安撫無效,開始手足無措。

“他跟他媽媽說:‘為什麼她不要?為什麼她不喜歡我的棒棒糖?’然後我就跑回來了。”

“好,我知道了。你先在這裡休息一下,我們等下再談。”我想先讓女兒恢復情緒。

這件事跟之前的案件緣由如此相似,我打算藉此跟妹妹好好聊聊。

2、拿與不拿,到底誰更委屈?

不料,這位媽媽牽著他的孩子走了過來。

小男孩有點緊張,但感覺得出仍然充滿怒氣。這位媽媽跟我點個頭示意後,竟然就開口跟女兒說:“妹妹,這根棒棒糖是他最喜歡的哦!他很喜歡你,想跟你做朋友,所以才會給你,你要不要嘗一嘗?”

女兒搖搖頭,很小聲地說:“我不想吃糖。”

沒想到這小男孩一聽,立刻放聲大喊:“為什麼她不要?為什麼她不要?”

他的媽媽慌了手腳,哄著兒子說:“我知道你很傷心,你很想分享對不對?好好好,不要大吼大叫,她不知道這樣你會很傷心啊!”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要插嘴了。

沒想到還來不及開口,這位媽媽下一句就回頭對女兒說:“妹妹,你就先收下好不好?你可以回家再吃啊,不然他會很難過。”

我完全反應不過來。

女兒默默伸出手收下了糖果,這位媽媽像是解脫似的說:“好了好了,你看,小姐姐收下了,不要再哭了哦!”

小男孩哭聲漸收,媽媽鬆了一口氣,把他帶走。

3、練習表達真實的感受

他們母子倆一轉身,女兒立刻把糖果丟給我,我趁機開口了。

“既然不想要,為什麼要伸手拿啊?”

“不然他就會一直哭,很吵啊!而且我一開始就說不想吃啊。”女兒無奈地說。

“他們沒聽進去,你可以再說一次啊,不需要勉強自己。”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啦!他們走了就好了,反正我不會吃。”

“那你覺得對方會不會以為你改變心意了?可能願意跟他做朋友了?他喜歡你才會給你糖果啊,平常說不定人家跟他要,他都不給呢。”我慢慢接近主題。

“應該不會吧,我又沒吃,也沒說要跟他做朋友啊!”女兒沒好氣地回答。

“那如果下次又碰到他,他又拿給你糖果,你收不收呢?”我開始出題。

女兒沉默不語。

“當然,我們不一定會再碰到這個弟弟。但未來如果有類似情況,而你用剛剛的方式處理,你覺得能不能表達你真正的感受呢,還是必須一再地重複妥協呢?”

“嗯,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啊!”

4、半套同理心,只會讓孩子以為“別人就應該理解認可我”

這位媽媽的口吻和做法並不陌生。

不斷強調同理孩子感受的教養風潮,讓身旁許多父母開始學習同理的口吻: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現在就想要吃冰淇淋⋯⋯”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他不想跟你玩⋯⋯”

⋯⋯

第一時間同理孩子,的確能讓孩子當場獲得“情緒肯定”而逐漸緩和下來,也可避免壓抑情緒的發洩,然而,只求解決現場危機的“半套做法”,很可能只會讓孩子誤以為“別人就應該理解認可我”而已。

更多家長不自覺的行為是,“同理教養”在孩子情緒穩定後就畫下句點,沒有繼續深入討論,沒有釐清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而只求息事寧人;或者相信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懂,接著就很有可能像那位媽媽一樣,“請求別人配合”“改變情境設定”,然後一切迅速恢復平靜。

5、同理是很好的教養開場白

然而,同理心應該是一種雙向交流的情感,在同理孩子之餘,也需要孩子學習同理別人。

如果同理只是條單行道,這無疑就是在傳遞“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視角,讓孩子喪失體驗其他情緒的機會,如嫉妒感、挫折感等,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越來越不容易接受現實,或者只能接受部分現實而已。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層出不窮:當孩子反映“別人都不跟我玩” “別人不配合我”的時候,千萬別急著出手介入,去更改情境設定,而是要耐心地陪著孩子體驗整個過程,甚至是恢復、療傷。否則,孩子只是暫時接受當下的理由,沒有想通重要的道理,就容易在心裡打上一個又一個的結。

同理,是很好的開場白。但別忘了,當孩子因為同理的話語而平靜下來,那才是真正的教養的開始!

思考的延伸

● 你是不是一個很擔心孩子生氣又不知如何安撫的家長,會不會很怕看到孩子不開心?

● 回想一下,你自己平時也很愛抱怨別人嗎?常常說出“要不是他⋯⋯我才不會⋯⋯”這樣的話嗎?

● 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孩子的反應是什麼?你有過陪伴孩子經歷情緒的經驗嗎?

39

戀愛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養女有三忌,養兒有兩忌,父母早知道早避開,娃將來才能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