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成為學習者 學法諮詢師 項恩煒

孩子的變化,關鍵在於哪三個字?這個話題,先從所遇到的一個真實的個案開始說起。

參加了上海市黃浦區一個藝術工作室組織所開展的一場少兒話劇表演。在這個表演中非常特殊的幾個點是:

所有的演員都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不等。

所有的道具都是由孩子自己來塗鴉,製作完成的。

所有的臺詞都是孩子原生態的語言由老師幫忙記錄下來,進行組織。

所有的角色分工都是孩子在日常的學習體系過程當中有興趣的那些人物。

老師做的工作是引導孩子們把這些看似不相干的資訊組織到一起來。

晚上是正式的公演。下午、昨天晚上都進行了彩排。晚上的公演非常的成功。

然而中間有一個小細節,讓我特別的印象深刻,當然這個細節是一個例外。

所有的孩子在排練的時候總是顯得漏洞百出。但是一到晚上正式公演的時候卻配合得無比默契。很有意思,這個似乎我們都能夠理解。然而現場有一位小朋友,在下午我提前去的時候,她正在那邊鬧脾氣,為啥呢?因為她不想演躺在地上裝睡著的這個小嬰兒,她想有更多的語言,更多的臺詞,更多的動作。但是卻沒有機會,所以她特別不開心。

後來,等著她的爸爸媽媽來了之後,她就趴在媽媽的懷裡面說:我不想演了。

怎麼辦呢?其實在排練的時候,就有一位扮演梵高的孩子自告奮勇地來替她扮演這個躺在地上、不說話的、只睡覺的這個嬰兒。到了正式公演的時候,果然那個原本應該扮演嬰兒的小女孩兒,坐在媽媽的懷裡當成觀眾。而臺上的孩子們按照遠近排列,按部就班的往下演。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快到需要這個孩子,需要這個嬰兒出現的時候,坐在臺下的這個孩子突然蠢蠢欲動了,該我了,該我了。

於是,就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這個小演員從觀眾席當中爬到了舞臺上面,舞臺上幕後的老師們很開心,趕緊把她迎了過去。然後用被子把她裹起來,讓她躺到了這個舞臺上,進入了角色,開始演了起來。而且整個過程非常的敬業,真的都一動不動喔!

等到她的戲份結束之後呢,她爬了起來。從臺上走到臺下的時候,大家都給她熱烈的掌聲鼓勵她說:哇,你真敬業,真的一動都不動,特別得棒。小傢伙當時眼神都是放光芒的。

然而,有意思的事情後面還在繼續,等整臺戲表演結束了。有家長,有其他的小朋友,開始為臺上的演員送花的時候。結果這位扮演小baby的小演員竟然沒有花,大家都把她忘掉了,少買了一朵花。

哇,結果哭得那個傷心,趴在媽媽的懷裡面。媽媽沒辦法只能把她抱出場外,安撫她。臺上有一位小演員非常的懂事,他趕緊衝了出去,把自己的花送給了這個小妹妹,才安撫了下來。

那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來講訴晚上這個小演員的變化的過程:為什麼一開始不想演,後來又主動上去演,最後很開心的,但最後又開始哭起來。

這背後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認為核心就在於這三個字:被看見。

一開始,她想演更多的戲份,不想只躺在那邊。因為她覺得是不是……可能我的猜測,她覺得被看見的感覺是很好的。然而她一個人躺在那邊,是沒有人能夠被看見的,她是不會被誰看見的。而後來隨著這麼多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上面的小朋友表演得這麼棒的時候,她也有想上臺被看見的衝動了。無論如何在臺上是能夠被看見的,在臺上是個演員。這麼多小朋友都沒有機會上臺,而她原本是應該站在臺上的一個角色呢,這一瞬間她又願意去演了。最後為什麼又哭起來呢,因為她那一瞬間覺得她事實上又沒被看見了,沒有人記得她,所以她非常難過。

你看,被看見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讓一個一開始本不想上臺的孩子,因為這個力量發生了變化,她主動願意上臺,甚至珍惜這次上臺的機會。為了沒有拿到演員應該有的這束花,而感到難過。而與此同時,就在這個臺上面,也有一位孩子,原本是拉小提琴覺得很痛苦,很痛苦,都不想主動拉琴的。因為有這個演出,這幾天不斷地拉琴,反覆地拉琴,主動地拉琴。就在下午在排練現場,我還聽到樓上傳來她一個人躲上去,偷偷練習的這個琴聲,因為這個琴聲是要被大家看見的。

如果這個話題繼續往下探討就更有意思了。

第一問題是被誰看見呢?

比如說:

一個,是被旁邊的人看見;

一個,是被更多的旁邊的人看見;

一個,是被自己看見。

這三種被看見還是有差異的。

如果要被旁邊的人看見,小女孩在一開始表演自己這個嬰兒的時候,睡覺的嬰兒的時候。旁邊的人肯定看見的呀,為什麼她還不願意?還要在舞臺表演的過程當中,突然之間覺得想演了。我理解旁邊的人還太少了,這個場、背景還不夠大,她需要有被更多的人看見,那個動力,才有讓她學習,才有讓她變化的動力。

而在我們成人引發一個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是否也可以藉助這樣的一個力量,讓旁的人看見,讓更多的旁的人看見,孩子的一個綻放的狀態。然而這肯定不是我們的最終想要有的一個結果,因為最終,人本質上還是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由被旁的人看見,轉向被自己看見。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自己看見自己的努力,自己接受自己的現狀。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能力,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螺旋式的一個階段。

在孩子還處於幼兒園到三四年級的過程當中,當然是一個籠統的一個感覺,還是處於一個被旁人看見,需要更多的旁人來鼓勵,由外部的反饋來建立起學習的習慣,這樣的一個階段。而孩子的自我的成長,慢慢慢慢地成長,是需要經由這樣的一個階段,穿越由被外人看見,最終抵達被自己看見,接納的過程。

第二個問題,是被看見什麼?或者說是什麼被看見?這個話題也非常的有意思。

我在現場,看到拉小提琴的這個小男孩兒,你看他這邊拉的時候在現場,我聽到臺下有個媽媽在說,什麼什麼哥哥也拉小提琴的,那麼在這一瞬間這個媽媽是在哪個程度上在看見那個拉小提琴小男孩呢?我理解那是在環境上面,或者行為上面,發現原來也有一個誰誰誰和她一樣,都會有這樣拉琴的動作發生。

這個臺上的小孩子在拉的時候,他很在意我是會拉小提琴的,我是拉小提琴的。我很好奇,為什麼你不學鋼琴,而拉小提琴呢?他說學鋼琴的人多啊,小提琴難啊!這個很有意思,在他看來拉琴不僅是一個能力的問題,還是一個與其他人有區別的,一個非常獨特的,一個身份的存在。

而旁邊的老師會說:哦,你會拉小提琴啊!關注的是會還是不會,這是一個能力層面的看到。我看到了你有拉琴的能力,很有意思。

就在參加這個戲劇表演之前,這小男孩兒特地去請教了他的小提琴老師,給老師演奏這一段。結果沒想到小提琴老師大為讚賞說:你這個是很有靈感的一個創造。因為這個曲子是他把聽到過的一個曲子做一些改編而成的。小提琴老師看到的是他的這個靈感,是超乎於能力之外的一個東西。當然也可能也是一種能力吧,音樂上有音樂上的一種靈感。

你看不同的人,可以看到的是不同的層面。那麼哪一個層面,可能對孩子的學習帶來更深刻的影響呢?或者說,哪一個層面,會更可能被看見之後,帶給孩子發生積極變化的可能?

答案我不知道。但是事實上我們可以留心一下,我們自己是在哪個層面,讓孩子感受到了被看見。

我們聊的是學習,為什麼要從被看見開始呢?

因為我理解,看見背後其實可以換一個詞語,看見的背後是被關注。

而我們在學習當中,尤其學科學習當中。當我在算一個5+2=7;當我在背一個單詞d-e-e-r,deer;當我在背首古詩;當我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學生,我的這個狀態被誰看見了,我的這個狀態被誰在哪個層面看見了,這就顯得相當的關鍵。

一方面表示我有被關注。第二方面表示,我被關注到的這個品質到底有多高。

比如說,當我在做算術題的時候。可能爸爸媽媽根本就不會關注到我在做題目,他們只關注到我的是我在做完題目之後開始玩了,他們就關注到了。其實要知道我在玩遊戲同時,能夠鼓起勇氣來坐下來寫這麼幾個題目,對我而言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我希望是被看見的。

當然,除了這個行為層面的被看見,我還希望有更高層級的一個被看見。

你看,我為了算那個5+2=7,我是動了腦筋的,我是扳了手指頭。我以前要算那個5,1、2、3、4、5,五個手指都扳一遍的,再扳一個1和2,加上去一數,哦是七。但這一次我是有努力了,我前面那個五個手指頭,我就知道就是一個拳頭就可以了,我根本就沒有算那個1、2、3、4、5。我直接在拳頭的基礎上,伸出另外一隻手,伸出兩個手指頭,數了一個6、7。

你看,我這是在能力上面,學習能力上是有突破的。至於我的創造力的,我希望被看見,我希望被關注到。有多少個爸爸媽媽,或者課堂當中有多少個老師會關注呢?還是說大家都看不到我這一點。

還有的小朋友可能就是當他聽到5+2等於幾的時候?他腦子當中“蹭”的就蹦出來五個工作日,加禮拜六、禮拜天兩個休息日,馬上就說出7。這個過程可不是說數手指頭這樣具體的運算、具體的數數,它和前面又完全不一樣,是不是很特別呢?這樣的一種創造性、這樣的一種理解,有沒有被關注到呢?

看,就是一個小小的、簡單至及的5+2。當一個孩子在做這道題的時候,或者一個老師在面對一群孩子,在做這個5+2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可能錯過了很多值得關注的,值得被看見的精彩呢?

從一個具體的孩子而言,他那一瞬間的行為層面的、能力層面的、身份成面的,各種的努力一旦被看見,一旦被更多的人看見,一旦被一個他在乎的人,在更深層次上被看見,是不是就有可能帶給他向光、向善、向更美好的地方,做出一點改變,這樣的一個動力呢?

最後,我們再次重溫一下這個我認為是孩子發生變化,非常非常核心的這三個字,叫做被看見。被看見也可以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叫做被關注,叫做被愛。

這種被看見、被關注、被愛,可以很深層次的、每時每刻都可以發生在非常具體的、非常日常的、非常瑣碎的、非常傻不拉幾的,這個學科學習的過程當中。因為它太常見了,所以就在這個最常見的時刻,有誰去看見、有誰去關注、有誰去愛,在哪個層次上被看見、被關注、被愛,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愛流淌的過程,因為祕密在於三個字:被看見。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英國爸媽一天至少因孩子崩潰6次,中國父母表示你不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