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近年來,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與父母產生衝突,甚至導致孩子自殺或殺死父母的事件時有發生。

2020年5月,南寧一名12歲男孩熬夜玩手機遊戲,早起後被父親訓斥 “以後會成為廢物”。男孩衝出家門跑到30樓,從樓頂跳下了下去。

2017年8月,安徽某13歲少年因手機被媽媽沒收而殺害了她。因為媽媽平時對他管教太嚴,不讓他玩手機,他曾在日記裡寫著“恨媽媽”。

儘管這些極端事件只是少數,但青少年依賴手機甚至沉迷於網路的現象的確很常見。這是許多父母心頭上的痛。

過去,手機只是我們生活與工作的一個輔助的工具,防止孩子手機依賴相對比較簡單。只要父母平時限制給孩子手機的時間,再配合相關規則,孩子玩手機的情況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

但現在不一樣了,手機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一出生就與網路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脫離了手機與網路,孩子也就脫離了這個時代。單純地依靠不給孩子手機來限制他,顯然是不合適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少了許多資訊來源與談資,難以融入到身邊的小團體中。

可如果放任孩子玩手機,家長又擔心孩子控制力差而沉迷於網路,荒廢學業。

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得允許孩子正常使用手機;其次,要給孩子現實生活中的存在感和控制感。

02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正常使用手機?

主要看孩子是否因為玩手機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節奏,是否因為手機而逃避與人交流。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是正常的,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但是,如果孩子接觸手機後,出現下列情況,家長就要引起警覺了。

一、 性情突變

比如,曾經活潑外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逃避與人交往,討厭被人打擾,尤其是有人打斷他玩遊戲時,他的反應很激烈。

青春期的孩子也有類似的表現,兩者區別在於:

他們更在意的是獨立空間和被尊重;而手機上癮的孩子更在意的是手機,他們常常因為手機而與人發生衝突。

研究表明,玩遊戲失控者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遊戲是第一需要。不讓他們接觸遊戲,他們會“煩得要死、跟你拼命”。

二、作息和生活習慣突變

因為玩手機,孩子把睡覺時間越推越遲,漸漸發展為熬夜、不吃早餐。甚至,孩子為了玩手機,把許多原來喜歡的活動都取消了,在家時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三、身體和學習狀態變差

因為玩手機,孩子的視力和身體都明顯變差,成天精神疲憊,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四、去向不明的開銷增多

孩子的開銷突然變大,頻繁找家長要錢,甚至暗自動用家裡的錢,而家長也沒看見孩子有什麼具體的消費。通常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是把錢花在了網路和遊戲上。

15~19歲是最易出現遊戲成癮的年齡段,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三觀尚未成熟。同時,他們好奇心強而自制力差,再加上學習壓力大,想通過手機適當放鬆,結果出現失控。

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心理上的關愛與適當的引導。

03

遊戲,其實是在彌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滿足的東西。

一、如果從小父母一直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就很難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比如,一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你真是做啥啥不行”、“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或威脅孩子 “再這樣,就給我滾出這個家(我不要你了)”,那麼孩子就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只能從網路中去尋求滿足。

二、如果家長對孩子管教太嚴、要求太多或過於溺愛,就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感和控制感。

例如:當父母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孩子怎麼努力也達不到時,他們就會產生失控感和挫敗感;如果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或處處限制孩子,孩子就很難擁有自主感和成就感。

這樣,孩子就會到遊戲中去尋找控制感和成就感。

曾有一位初中生學習成績非常好,後來卻因為迷戀遊戲,成績直線下降。問到原因,男孩說,自己在父母眼裡永遠都不夠優秀,只有在遊戲中才能找回自信。

三、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與溫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甚至感受到的只是打擊、否定和痛苦,手機就成為了孩子人生的唯一可靠“陪伴者”。

因為,孩子可以在手機中找到虛幻的存在感、價值感、控制感和滿足感。於是,手機就成了孩子唯一的心靈寄託,甚至變成了一些孩子的“心理父母”。

04

家長如何有效防止孩子手機上癮?

一、平時多關心孩子的感受與需求

平時多陪孩子聊聊天,在孩子說話時,父母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地看著孩子,專心聽他說話,及時迴應他。這些,能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和尊重,體會到自己清晰的存在感和尊重。

二、多陪孩子一起玩,幫助孩子發現生活的樂趣

父母平時可以多陪孩子玩親子游戲,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一起走出戶外,參加各種活動,和孩子一起看書等。這樣做不僅可以增進親子情感,同時還能在這些活動中,幫助孩子發現和培養興趣,讓孩子在興趣中收穫快樂與滿足感。

當孩子能夠在現實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感覺,就不需要向網路尋求虛假的滿足。

有些家長會說,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陪孩子。

家長可以問問自己:當你在家時刷不刷手機,陪不陪孩子寫作業?

如果你不刷手機,孩子迷戀手機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如果你刷手機,為什麼不用這個時間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陪孩子寫作業,也可以想一想,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如果家長確實沒有時間,至少可以在平時有限的相處中做到尊重和認真傾聽孩子,發現和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與成就感,這就夠了。

三、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之所以很難抵擋手機的誘惑,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自控力太差。

培養孩子自控力,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家長自控,做孩子的榜樣。

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一些不良的慾望等行為表現,都能為孩子樹立自控的榜樣。另外,家長儘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可以等孩子睡覺後再來檢視手機中的資訊,甚至可以刪除自己手機裡的遊戲等。

這樣,孩子迷戀手機的概率也會減少許多。

2、利用同伴的影響

隨著孩子長大,他受同伴的影響越來越大。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結交一些積極自覺、守規矩的同伴,儘量不要讓孩子和那些任性、脾氣暴躁的同伴密切交往。

3、平時的暗示作用

平時在孩子有堅持、等待和忍耐等行為表現時,家長應及時表示讚賞,誇他有毅力、有自控力,這對孩子的自控有強化的作用。

還可以為孩子挑選合適的幫助提升自控力的讀物和影視節目,讓孩子得到潛移默化。

四、不要對孩子管控太嚴

事先與孩子約定好遵守的規則,然後允許孩子適當的放鬆,包括玩遊戲。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遊戲只是眾多的娛樂之一。而娛樂是要在做好正事之後進行的。所以,玩遊戲也必須是完成當天學業的任務後才可以。

可以約定,如果孩子因為娛樂而耽誤正事,第二天禁止玩遊戲一天。

五、學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自己的事做選擇和決定。

可在選擇之前告知孩子這些選項的好處和壞處,並讓孩子學會為孩子選擇的結果負責。體會自己選擇帶來的結果,孩子才有機會培養自己的自控力。

那些平時有自主感的孩子,是不會對遊戲上癮的,因為現實中他們可以用別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網路遊戲也只是換個花樣放鬆而已。新鮮過後,孩子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反而是那些平時家長管控太多的孩子,平時沒有機會放鬆,一旦離開家長的管束,反而會趁機報復性地玩,因此他們會更容易失控。

05

如果孩子已經迷戀網路遊戲了,怎麼辦?

一、不要走極端

一些家長可能會因為著急而採取打罵孩子、沒收或毀壞手機等方式來粗暴禁止孩子玩手機,結果導致孩子與父母對立,甚至引發一些不該發生的悲劇。

於是一些父母又走向了另一頭:因為禁止不了孩子玩手機,就乾脆聽之任之。

這兩種做法都會把孩子推向父母不願意看見的境地。

知乎上有位網友回憶道:

我記得我小時候父親就是採用的粗暴禁止方式,每次玩遊戲都會被狠狠的責打,小的時候我打不過他,只能忍著。後來我長大了,他打不過我了,他開始跟我講道理,可我那時候已經青春期逆反了,最後沉迷遊戲好久才走出來。

粗暴禁止和放任,都是極端的處理模式。父母的極端態度與行為,往往容易導致孩子極端的行為,比如出走、自殺等。

二、學會做孩子的同盟

心理學揭示,孩子每一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正面動機。

孩子玩遊戲的背後,可能是需要父母的看見、理解、肯定和愛,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感和掌控感的滿足。

我們要嘗試去傾聽和了解孩子的心聲,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標籤或盲目地排斥孩子玩遊戲。這樣只會讓我們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上,從而輸給了遊戲。

同時,我們不僅需要了解孩子,也需要了解遊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掌控遊戲,繼而找到好辦法幫助孩子擺脫遊戲的控制。

這時,我們和孩子就是同盟,我們是在和孩子一起來對付遊戲。在此基礎上,我們所做的一切才會真正有效果。

三、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

當家長做到了前面的兩點,就開始漸漸和孩子建立連線了。

接下來,家長可以慢慢嘗試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活動,比如請孩子一起到外面吃他喜歡吃的東西,一起去散步,一起參加孩子曾經喜愛的活動等,甚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這是為了找到共同的話題,並幫助孩子找到生活的樂趣。

漸漸地,孩子就會發現,遊戲只是其實的樂趣之一。他不再把遊戲當成生活的唯一重要部分。

事實上,很多孩子游戲上癮的內在隱性需求是放鬆、快樂、成就感和平等無壓力的人際互動。所以,家長要儘量為孩子創造出這樣的感覺與氛圍。

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需要家長的耐心與堅持。

如果家長做不到,或孩子沉迷遊戲太深,非家長的能力所能解決,家長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在此期間,家長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好積極的配合行動,和孩子一起共渡難關。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寶寶第一次吃蛋黃,要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