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講一個故事。
1966年8月1日,是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在休斯敦貝勒醫學院做助教的第一天。就在這天,25歲的查爾斯·惠特曼,爬上位於奧斯汀校園的德克薩斯大學塔的塔頂,並且射殺了46人。惠特曼——工程專業的學生,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神槍手,是一個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殺人狂魔。
布朗作為德州心理諮詢精神科醫生被派去調查這個槍擊事件之後不久,在做一個小型試驗性研究時,他採訪了26名已經被定罪的德州殺人犯。
他發現大多數殺手(包括惠特曼在內)都有兩個共同點:他們都來自暴力虐待家庭,以及兒時從來沒有玩耍過。
布朗不知道哪個因素更加重要。
但是自那時起,42年來,他先後採訪了大約6000人的童年生活情況。
他的資料表明,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非組織安排的、富有想象力的Free play,就不能使孩子成長為快樂的、自我適應性強的成年人。
Free play(自由玩耍),對孩子熟悉社會、應對壓力以及建立認知技能(如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大多數心理學家同意玩耍的益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同意“缺乏玩耍會到傷害兒童的程度”。
因為在過去,很少有孩子是在沒有足夠嬉戲時間的情況下長大的。
回想我們的童年,夏季是無止境的自由玩耍時間——爬樹、採摘野果、追逐螢火蟲、玩沙玩土、或做冰棒、玩冰棍棍——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成了遙遠的記憶。
現在,自由玩耍正在失去其應有的地位。
根據《兒科和青少年醫學檔案》中的一篇論文,兒童自由玩耍時間下降了四分之一 。
學齡前的孩子,有過多的時間花在了電視機或電子裝置上。到了學齡期,為使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進入更好的學校,家長們便捨棄了更多自由活動的玩耍時間。現在的孩子,早的從幼兒園開始,課餘時間都被各種課外班佔據了,結果減少了培養創造力和協作能力、富有想象力和吵吵鬧鬧的嬉戲時間。
但這些,正是孩子們所需要的——他們需要的遠不止是一個昂貴的夏令營、課外班,或者一些旨在將更多的知識灌輸給他們疲憊的大腦的計劃。
比這些更嚴重的是,這一屆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以及抵抗衝動的能力)比60年前要糟糕得多。
一項研究表明,今天的5歲兒童擁有20世紀40年代3歲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而今天的7歲兒童幾乎沒有達到60年前5歲兒童的水平。許多父母認為創造力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傾向——要麼天生就有,要麼天生就沒有。
但實際上,創造力和自我管理是後天習得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在早期發展中,父母是能夠通過幫助孩子在玩耍習得的。
簡單的說,日常的玩耍和遊戲就可以改變孩子的成長。
麻省理工學院(MIT)大腦與認知科學系的幼兒認知實驗室(Early Childhood Cognition Lab)進行的實驗顯示:
孩子們在遊戲中計算概率,對自己的物理環境做出假設,並根據權威人物的方向調整認知。
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深度: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時間意識,也會促進語言發展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他們認為,自由玩耍可以促進智力和認知的增長,提高情商和社會互動。
所以,你的孩子有時間玩嗎?
只是…
玩。
生活中,哪些屬於自由玩耍的範疇呢?
一
親子共讀
給孩子讀書,多少都不嫌多,繪本可以為孩子們的想象力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糧,並且助力玩耍。
孩子就像是乾癟的海綿,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不管是認知類、故事類、還是科普類,寶寶應該接觸各種型別的繪本。
二
鼓勵孩子開展
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和道具
從騎士、牛仔到公主和新娘,孩子們幾乎一直在假裝。
穿著舊衣服,戴著舊帽子,戴著舊斗篷,給他們提供諸多道具,讓他們表演那些鼓舞人心的故事吧。
1歲半之後,關於角色扮演的引導就很重要了。
三
少一些聲光電
多一些開放性玩具
那些不能鼓勵孩子自己做很多創造性事情的玩具,都不適合長期玩耍。
反而是那些最不起眼、看上去一點也不華麗,但是卻能讓孩子沉浸在裡面不能自拔的玩具,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開放性玩具。
比如畫筆
給孩子一根筆一張紙,隨意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發揮。
比如拼圖和積木
選擇一個喜歡的主題,拼拼拆拆、搭搭建建。
比如一套counter玩具
也許是初識時從顏色到形狀、到大小和觸感的感官體驗;也許是執拗期簡單的排列和分類;也許是角色扮演敏感期玩的各種假裝遊戲;也許是數字敏感期最執著的數數。甚至大紙箱、小沙池、小帳篷、舊道具、廢舊木材,都是孩子可以Free play的玩具。
四
儘可能多的戶外活動
孩子們(和大人)需要時間去傾聽樹葉、鳥兒、溫暖的雨聲,在大自然裡釋放洪荒之力、解放天性,對孩子來說就是最有趣的玩耍方式。
五
一定要有家庭遊戲時間
只要有機會,就自己帶孩子玩,不是交給課外班,也不是交給電視裝置,而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玩。
我覺得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些固定的家庭遊戲內容和時間。
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參與,可以看繪本、玩大運動遊戲、踢球、捉迷藏、花園探險,寶寶再大些可以玩大富翁、跳棋、踢鍵子、打羽毛球等等。
童年裡那些關於父母的美好回憶,幾乎都跟家庭遊戲有關,可是現在,我們卻把“創造這種美好的時間”交給了各種電子裝置、各種課外班的老師。
在《為什麼孩子們需要非結構化的玩耍》一書中,瑪德琳·萊文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理由:
沒有時間進行自由遊戲的孩子永遠不會了解自己。他們只能通過別人告訴他們自己是誰。如果他們沒有得到答案,他們就會一直尋找外部的指導和確認。了解自己需要時間和精力,而當所有精力都花在努力爭取學業上、或者被各種興趣班填滿的時候,孩子就沒有時間去做全面完整的自我認知工作了。
了解自己是誰,不是當你在做什麼的時候,而是在事物之間的安靜空間中,所以給孩子提供的安靜空間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