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微觀看產品

444系列嬰配粉工藝一覽表

(點開看大圖)

從上圖看出,不同品牌的奶粉使用了不同的工藝。而原料是液態還是固態即是生鮮乳還是乳粉與工藝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愛他美的奶基原料為脫脂牛乳,但採用了幹法工藝;而惠氏啟賦的奶基原料為脫脂乳粉,卻採用了溼法工藝。

對於真正的追求新鮮的寶媽來說,要看原料還要看工藝,原料為生鮮乳並採用溼法/乾溼法複合工藝才有“鮮”可言。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乾溼法複合工藝中的幹法部分是為了保障熱敏性營養素的有效性在工藝末端環節採用的,對於原料部分還是採用溼法部分。

其次,寶媽們關心的奶粉中的黑色/焦褐色顆粒可能是在噴霧乾燥過程中,乳糖和蛋白質發生了美拉德反應或區域性超高溫(200℃)發生的焦糊化現象,相關國標規定焦糊成分不得高於12mg/kg,還有一種原因是奶粉中的鐵劑,其化合物和絡合物會呈現不同顏色,所以少量的黑色顆粒不代表奶粉有質量問題。

那目前哪種工藝是主流呢?

宏觀看工藝

43%的產品採用乾溼法複合工藝

關於工藝很多媽媽都出現過誤解,比如我們前面講到的溼法工藝是最好的工藝,但事實上呢?目前,一共有1325款嬰幼兒配方奶粉通過了配方註冊(包括1、2、3段,共444個系列),而嬰配粉採用的生產工藝主要包括溼法工藝、幹法工藝及乾溼法複合工藝。下圖可以看出工藝佔比最多的為乾溼法複合工藝,一共有192個系列,佔比43%;其次是幹法工藝,有143個系列,佔比32%;最後是溼法工藝,有109個系列,佔比25%。

工藝的發展和應用是動態變化的,目前乾溼複合工藝佔主流也是因為它結合了幹法和溼法的優點。與工藝緊密相連的是奶基原料的選擇,那麼工藝和奶源之間有什麼聯絡嗎?

根據奶源地的不同,我們將這444個系列分為國內奶源和國外奶源兩個類別,分別統計了其中的生產工藝佔比,可以看出,奶源來自國內的工藝系列數分別是:乾溼法複合工藝>溼法工藝>幹法工藝;奶源來自國外的工藝系列數分別是:幹法工藝>乾溼法複合工藝>溼法工藝。

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奶源的奶粉乾溼法複合工藝是主流,國外奶源的奶粉幹法工藝是主流。國外的奶源地較寬廣,牛羊可以自由自在的生長,但正是這種環境,奶粉的生產廠與奶源地相距較遠,為了保障原奶的質量,可以先噴成粉,到了工廠後再用幹法工藝生產;而國內一般情況是奶源地與工廠較近,為生鮮乳的短時運輸和加工創造了條件。那溼法工藝、幹法工藝以及乾溼法複合工藝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根據《嬰幼兒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指出:

幹法工藝流程

Dry process

原輔料→備料→進料→配料(預混)→投料→混合→包裝

幹法工藝的工序更少,其優點是去掉了將乳清粉重溶再噴霧乾燥的過程,節省了能耗,降低了成本,同時也加快了生產速度;同時防止了高溫環境對熱敏感性維生素(VB1、VB2、VC、葉酸、泛酸等)的破壞,從而保證了產品的全價營養效能。[1]

溼法工藝流程

Wet process

原料乳→淨乳→殺菌→冷藏→標準化配料→均質→殺菌→濃縮→噴霧乾燥→流化床二次乾燥→包裝

溼法工藝的工序相比干法更多,是將鮮牛(羊)奶加入營養成分直接噴霧乾燥製成的,其優點是在液態狀態下混合原料,充分保證各種營養的均衡。

乾溼法複合工藝

Dry and wet composite process

應包括除終產品包裝外的全部溼法工藝流程和相應的幹法工藝流程。實際上,乾溼法複合工藝是在溼法工藝生產末端,加入了熱敏性營養素,再採用幹法步驟混合。

此外,從營養素的新增來看,也限制產品的加工工藝。研究發現,影響乳粉熱處理程度的主要環節,分散在加工過程裡的殺菌、濃縮、噴霧等“物料受熱”的操作工序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殺菌工序。[2] 其次高溫還會對益生菌產生影響,研究顯示溫度超過50℃後益生菌活菌數會出現明顯減少。因此,如果奶粉中新增益生菌,從工藝上就需要控制溫度,以保證益生菌的存活性。嬰幼兒配方奶粉基粉在溼法噴霧過程中的溫度能達到150℃以上,並且溼法生產時的水分活度更是無法控制,所以益生菌一般不能在溼法生產時新增,可在幹法步驟中將益生菌幹混其中。

這就意味著乳企在生產奶粉時,選擇的工藝是經過多方考慮的。相對而言,乾溼法複合工藝結合了幹法和溼法的優勢:一是微量營養素在溼法工藝部分混合更均勻[3] ;二是一些熱敏性的營養素在幹法工藝部分加入可減少其損失。

總之,在工藝方面,乾溼法工藝各有優勢,溼法工藝能使營養素混合更均勻,幹法工藝能減少熱敏營養素的損失率。我們也可以看到,為了更好的保留奶粉中的營養,奶粉生產加工工藝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在不斷進步。可以預見,和配方升級一樣,奶粉工藝會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最佳化。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裡的玩具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