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指年齡介於3~6歲,也叫學齡前期兒童。與嬰幼兒相比,學齡前期兒童生長髮育速率略有下降,但仍處於較高水平及生長髮育狀況,直接關係到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發生肥胖和慢性病的風險。此時是形成良好飲食行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時期。此時各器官系統發育不平衡,神經系統經過快速發育期逐漸趨緩,淋巴系統處於加速生長過程中,脂肪繼續減少,肌肉系統開始發育,而生殖系統仍處於靜止狀態。
此期體重增長約2kg/年,身高增長約7-8cm/年。體重、身高增長的粗略估計公式為:2歲~青春前期體重(kg)=年齡×2+8,2歲~青春期前期身高(cm)=年齡×7+75。體格生長在一定範圍內,受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較大的個體差異。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參考值是群體兒童的平均水平,因此不能作為個體兒童生長目標,多數兒童體重和身高的發育應穩定的,沿著自己的軌道進行,允許一定範圍的波動。
學齡前期兒童機體各項功能尚不成熟,容易發生疾病,如感冒發燒咳嗽或腹瀉等。疾病過程中的分解代謝和營養素消耗增加,將影響兒童的食慾和營養素攝入,導致患病兒童的體重、身高可明顯低於同齡兒童,出現低體重生長緩慢。當疾病等影響生長髮育的不良因素去除後,會出現“追趕生長”時期,要實現“追趕生長”需要,在疾病恢復期的較長一段時間內,為兒童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及供給富含蛋白質,鐵,鋅,鈣和維生素等的食品,而不是各種零食。
3歲兒童20個乳牙已出,6歲左右萌出第一恆磨牙。咀嚼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消化功能發育成熟度,但學齡前期兒童的咀嚼能力僅達到成人的40%,消化能力也仍有限,尤其是對固體食物需較長時間適應,不能過早進食家庭成人膳食,以免導致消化吸收紊亂,造成營養不良。4~5歲兒童已具有與成人相似的對食物的好惡傾向,包括咀嚼不愉快的味道或有害的非食物性的東西,兒童咀嚼性食物的行為可預防攝入某些對自己有害的食物。成人應允許兒童廣泛選擇食物,經常變換食物,增加味覺刺激,可使兒童熟悉、接受、習慣某些特殊的食物味道,避免兒童對某些熟悉食物產生偏愛。如果強迫兒童接受某些富含營養的、不太好吃的食物,兒童被迫或為獲得獎勵而吃,反而會使兒童不喜歡有營養的食物,應正面鼓勵兒童接受食物。
從小培養兒童清淡口味,有助於形成終身的健康飲食習慣,在烹調方式上,宜採用蒸、煮、燉、煨等烹調方式,儘量少用油炸、烤、煎等方式,在為學齡前期兒童烹調加工食物時,應儘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讓孩子首先品嚐和接納各種食物的自然味道,口味以清淡為好,不應過鹹、油膩和辛辣,儘可能少用或不用味精或雞精,色素,糖精等調味品。
蛋白質是最重要的生長髮育宏量營養素
學齡前期兒童能處於生長階段,對蛋白質缺乏較為敏感,或蛋白質供給不足,可導致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兒童的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也會降低免疫力。《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推薦:3~6歲兒童蛋白質RNI為30g/d。其蛋白質來源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優質蛋白應占50%以上,包括50克雞蛋(約6.5克蛋白質),300克牛奶(約9克蛋白質)和50克瘦肉(約10克蛋白質),剩下部分蛋白質可由植物性食物(穀類、豆類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