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總是會伴隨著各種擔心:
擔心孩子走路不穩會摔跤,玩的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擔心孩子對自己說謊,學習上不自覺;
擔心孩子自理能力差,不會照顧自己······
適度的擔心是正常的,可以幫助家長留心孩子的行為,及時調整教育方式,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如果在某些方面過度擔心、焦慮,反而會讓孩子在那些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差。
正如心理學專家陳默教授所說:“父母在孩子的哪件事情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這件事上會有麻煩出來的。”
01
過度擔心,會影響父母的情緒和言行
有句話說:“過度的擔心,是一種詛咒。”
聽起來有些可怕,但現實生活中卻經常會真實地發生。
要上臺演講了,越是擔心自己會忘詞,就肯定會忘詞;
人際交往中,越是擔心自己會不受大家喜歡,於是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上格外注意,結果往往越是不被喜歡。
心理學中,有一個“自我預言的實現”現象,是指如果一個人預測或期盼未來的行為或事件將要發生時,這些預測或期盼對行為互動改變很大,因此會增大這一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甚至產生預期的結果。
這個現象或者稱之為規律,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也同樣表現地很明顯。
父母的過度擔心,會影響自己對孩子的評判,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就會做出一定的反應或舉措,來避免孩子發展成自己所擔心的樣子。
但往往這些反應或舉措,都會起反作用,更加促使著孩子往那個方面發展。
有一位學生,父母離異,從小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上初中後,爸爸總是擔心她“早戀”。
每次當她說和同學出去玩的時候,爸爸都很不放心,百般盤問,才允許她出門。
有一次和好閨蜜出去玩,甚至發現爸爸偷偷在後面跟蹤她。
她早就對爸爸一直以來的不信任、疑神疑鬼的行為感到十分厭煩,這下徹底火了,朝爸爸大發一通脾氣。
由於和爸爸的關係越來越淡漠、疏離,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愛和溫暖,她果然在不久後“早戀”了。
青島有個小女孩,都已經長到8歲了,還一直被媽媽圈養在家裡,幾乎不出門、也不上學,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但是細想一下,媽媽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規則意識,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家裡,進入“社會化”的過程,那個時候孩子只會更加容易受傷害。
再例如,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在學校不好好學習,玩手機和遊戲,於是日常生活中喜歡有意無意地打探孩子“在學校玩手機了吧?”
這種不信任和猜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強化了“玩手機”這一行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真的開始不好好學習,愛上玩手機。
02
過度擔心,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心理暗示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如果總是關注那個問題,過度擔心、焦慮,就會有意無意地強調這件事。
比如覺得孩子動手能力差,總擔心孩子會受傷,就會過度保護孩子,孩子還沒做點什麼,趕緊說:
“你不行的”“你不會”“小心一點,別燙到了。”
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外界很危險,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能力很弱,什麼事都做不來”的人。
當孩子有點內向、老實,家長如果在這方面過度擔心的話,就常常會在人前人後說孩子“膽小”“怕孩子被欺負”這樣的話。
孩子聽得多了,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膽小”、“容易被欺負”的角色,於是表現地更加謹小慎微、畏畏縮縮,越來越膽小,這種表現也會讓他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物件。
這就是父母所貼的“負面標籤”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心理暗示。
越是孩子年齡小的時候,自我認知和思維方式發展的不夠健全,就越是會被動接受父母傳遞出來的資訊。
於是,父母的擔心,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孩子的信念,他的性格、心理、行為都會朝著這個信念不斷髮展,直到變為事實。
03
做淡定的父母,信任、欣賞孩子
“越是擔心什麼,越來什麼”,這告訴我們,要學會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淡定一些,不要出現了一個問題就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關注。
因為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
做一個淡定的父母,要多給孩子正面的期待和積極的暗示,不給孩子貼“膽小”“脆弱”“粗心”等負面標籤,多給孩子“誠實”“自覺”“勤快”“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正面的暗示。
給孩子多一些信任,不過度保護、包辦,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學習和鍛鍊各方面能力,可以充分地探索、試錯,從而更加有勇氣、有膽量地迎接挑戰,內心更強大。
比起孩子的問題,家長應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和閃光點,真誠地欣賞孩子。
有時候,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孩子獲得自信和動力,會自覺地往積極的方向發展,身上的一些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針對孩子表現出問題的一些方面,也要帶著一顆平和、淡定、從容的心,適當引導,比過分擔心下采取的措施,教育效果更好。
從根源上來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本質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不放心。
因自己缺乏安全感,對生活現狀不滿意或對未來充滿迷茫、擔憂,內心積攢了太多負面感受,所以會在不自覺中把這種負面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當孩子出了一點小問題,就會放大、不滿,內心過度焦慮。
所以做一個淡定的父母,還需在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實現上下功夫,把一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關注自我、努力提升自己上。
當自己內在能量充足了、對自己更加自信和滿意了,才會有真正的淡定、從容,看待問題也會更加樂觀、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