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家的兩個孩子,一個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的12歲少年,另一位是什麼都想問的4歲幼兒。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借鑑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從兒童發展學、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們的事情,從源頭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動機,讓我覺得高效且相對輕鬆。任何形式的愛都是在心情放鬆的情況下才能正常釋放出來的,避免成為苦逼父母,善於學習和實踐才是硬道理。

Dr.魏在他的《聰明養育》一書中說: 做父母沒有捷徑,所謂的聰明養育,並不是更省力的養育,而是更科學的養育。

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聰明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可能會止步不前,或者說讓他們懼怕前進。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父母說:“我家這孩子小學時的特聰明,老師經常表揚;不知道怎麼回事,初中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學習成績退步很多。"

那麼,聰明的人有哪些特徵,權威解釋是這樣的:天資較高,思維能力、記憶力等智慧佳,懂得為人處世,品質高尚,知識淵博,令人敬佩。

以上的特徵,除了"天資較高"比較與天分有關,其餘主要靠後天形成。

我們的孩子如果俱備了以上特徵,就可以說他擁有了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想要讓孩子持續聰明,最重要的是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培養內在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平時對孩子使用正確的誇獎方式就可以實現;

我們都知道要多誇獎孩子,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但是,具體誇獎的方式,卻是引導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的,還是成長型的。前者的特徵是認為智力及能力天生已註定,後天的努力並不會有太大幫助;而後者堅信不管在哪個方面,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改善。

在孩子有進步需要誇獎時,如果父母的臺詞只是直白且誇張的 ”寶貝真是太棒了!"、”太聰明了!“ 、”寶貝真有天賦!“, 那麼就是在無形當中給孩子灌輸固定型思維模式。

這樣的誇獎方式,相當於一直在跟孩子強調:之所以這麼優秀,都是因為你聰明或有天賦;會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他的天賦和聰明上,而忽略了後天的努力。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下意識的反映是覺得難度超出了自己的聰明或天賦程度,從而更容易放棄。

要如何誇獎孩子,才能讓他們更容易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 誇獎他們的努力,而不是聰明或天賦

孩子會被唐詩、會算數、會彈優美的曲子。

誇獎的時候把你的語言稍稍改一下:"寶寶真的很喜歡唐詩啊,天天朗讀它們,終於背會了,真棒!“

”寶貝每天都練習彈鋼琴,怪不得彈得這麼好聽呢。“

總之,要把誇獎強調在後天努力的部分,讓孩子們意識到,優秀都是通過努力學習、持續練習出來的。

** 誇獎他們做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平時檢查孩子的數學作業,如果看到他做的答案正確,別急著立即誇獎。要詢問清楚孩子的思考過程,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引導他換個角度思考,拓寬思維路徑。

這時候再來誇獎他做題認真、仔細,可以讓孩子不要過分在意分數,解題過程才是最關鍵的,由此可培養孩子發掘數學的興趣。

** 誇獎他們的進步,而不是表現

有段時間大寶練習長笛非常懈怠,即使我們不懂音樂,也能聽出其中必有問題。於是,爸爸從官網下載相關的曲目,陪著他一段一段地練習,哪裡有問題,就記下來,再集中全力糾正。

每當解決一個問題時,父子倆擊掌相慶。誇獎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在乎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起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習慣,這才是關係到他日後生活的關鍵。

第二,有了好的思維模式,就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從而讓他們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持續主動地吸收新知識

好奇心是進化安排好了的學習機制,它可以促使孩子保持學習的心態,利用一切機會獲得新的資訊。

維護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們注意做好三件事就可以:多鼓勵、多觀察、少講話。

** 儘可能鼓勵孩子去探索

只要不是太危險,我們應該儘量鼓勵孩子們去嘗試,或者帶領他們一起嘗試。

在他蹲下來追蹤一群螞蟻的時候、在他觀察一朵野花的時候,父母們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耐心等待。這個時候,有關這些生物的多種資料資訊正在迅速進入他的大腦,他在學習這個世界的規律。

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如果有問題,請認真回答。如果遇到你也不懂的部分,就和孩子一起搜尋並探究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好奇的東西大多是鮮活的、屬於大自然的,而不是抽象的書面知識。

** 細緻地觀察孩子,幫助他找到興趣,進行深度學習

真正的興趣決不止步於表面的淺嘗輒止,孩子在每個興趣中有所收穫(精神上/物質上),才會深入學習更高階的內容。

父母們可以提供相應的環境、以及關聯的學習素材。比如,孩子喜歡飛機,其實有很多素材來進行深入接觸:書本資料中關於飛機的型號、圖片和詳細介紹;記錄片或電影;航空博物管;平時乘坐飛機時留心觀察周圍的特徵;航模玩具等等。

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孩子把了解到的資訊進行整合,用不同的方式輸出,比如畫出飛機的內部結構圖、搭建模擬機場......

** 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父母要少講話,不要隨口給出負面的評判

如果三毛沒有理解她、支援她的父母,她也成為不了後來的三毛,我們也就看不到那麼多新奇、率真的文字。

小時候的三毛家境還算不錯,她喜歡撿石頭、撿各種“廢品”回她的房間裡放著,父母不但沒有責備她,反而默默地幫她收集石頭。

如果,當你的孩子從外面撿回一片裹著泥土的樹葉,請別嫌它髒、或者喝令孩子把樹葉扔掉,而是和他一起感受這份新奇:“哇,這是什麼樹葉呢?你覺得它有什麼特別的?”

然後,你也許就能聽到孩子對這片樹葉的大段描述。這個過程中他是在整合資訊,形成自己的判斷。

除了聆聽以外,父母們還可以說出一些他們疏漏了的資訊,孩子們會感覺到,答案是多樣的。他們的視角因此而更豐富。

我們要做聰明父母,不做強勢父母。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維護他們的好奇心,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孩子將來一定比我們更聰明。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特別淘氣總搗亂?可能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可別給“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