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學習這件事,早已成了每一位家長心中最為重要的事,但是每一個孩子卻並不會都對學習保持著熱情,例如鄰居家的可可。可可這個孩子可以說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可可雖然是一個女孩,但她從小對於身邊幾乎所有的事物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無論是女孩喜歡玩的芭比娃娃、變色光纖燈,還是男孩喜歡玩的賽車、玩具槍等,只要被可可看見了她就會想要去研究明白,而且學習成績更是名列前茅。
後來可可的爸爸媽媽發現女兒的各種興趣愛好,為了女兒的這些興趣愛好能夠更好的發展,便給可可報了各種興趣班,從此可可雖然踏上了能夠更好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大路,但她卻開始逐漸變得失去了對事物的學習、探究,此外可可的學習成績更是一路從班級前幾名降到了中後水平,每天雷打不動的除了玩還是玩。
眼看著女兒從最初的“小學霸”變成了現在的“小學渣”,可可的爸爸媽媽是心痛不已,自己看似穩妥的決定卻導致女兒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那麼問題來了,家長都喜歡的“主動學習的孩子”,他們又是如何煉成的呢?
能夠進行主動學習的孩子,必然會對學習保持有一定的興趣在前面我們又說到,可可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可可的興趣愛好得到更好的發展,於是便給可可報了各種班,對此你可能會提出疑問:“報了興趣班不是正好能夠讓可可去發展她的興趣嗎?所以不應該出現後續的問題才對呀。”
對於這一點我也曾有找可可的爸爸媽媽討教過,原來在報的那些班中其實並不只有可可感興趣的,也包括有幾項可可不感興趣的,而明知可可不感興趣卻還要給她報則是因為,可可的爸爸媽媽認為那幾個班對可可的發展有好處。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會像可可的爸爸媽媽一樣,總是會以“我認為對和孩子好”為標準,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這樣的行為往往卻只會導致孩子將自己原本就有的良好品質一併丟棄,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被他人強迫,更何況被要求做的還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夠去進行主動學習,提高孩子的“求知慾”才是關鍵。
對於孩子的“求知慾”,我們應該如何去進行激發?1.身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正確對待孩子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每一個孩子出生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都會對其保有強烈的好奇,孩子們會想要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對這個世界進行了解、探索,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向身邊的人加以各種的提問,即便有些問題看起來是那麼的幼稚。
然而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所提出的種種“幼稚問題”時,經常會表現出不耐煩的一面,甚至會因為問題的幼稚而對孩子進行各種責備,長此以往孩子們便不會再去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也就失去了對事物的求知慾。所以說,為了保護孩子的求知慾,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才對。
2.多向孩子提出發散性問題,引發孩子的思考
我們前面有說孩子總是能夠想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父母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果只是去直接予以回答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學會在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的同時,以孩子提出的問題為基礎,重新對孩子提出一些其他具有發散性的問題來引發孩子的思考,並以此來延伸出之後的討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在孩子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否則很容易會起到反面效果。
日常中當父母要求孩子主動去進行學習時,身為父母的你我又在做什麼呢?是在看電視、打遊戲、打牌,還是在孩子進行學習的時候你也能夠坐下來拿出一本書來看呢?枯燥乏味的學習相比於輕鬆歡樂的遊戲、動畫、電影等哪一個的誘惑會更大?而我們又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記在心中,並對此加以學習、模仿,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應該能夠放下手機以身作則呢?